中醫能醫什麼病(十二):頭暈|施卿卿博士
8月中旬66歳的朱女士因為反覆出現頭暈2個月來看病。她的頭暈經常在躺下或起床時發生,尤其洗頭時更為嚴重,以致於過去這一兩個月她只能頻繁光顧理髮店洗頭。我幫她把了脈看了舌,再檢查一下頸部看到有個明顯突起的“富貴包”,初步判斷她是頸椎病引起的,建議她服用中藥的同時做針灸,之後有空去照一照頸椎片,這樣可以更快見效。
朱小姐很怕針灸,但是更怕頭暈引起生活上的種種不便。為了快點擺脫頭暈的困擾,她終於克服對針灸的恐懼同意扎針。根據脈象我判斷她主要是心氣不足、肝腎陰虛而導致頭頸部的經氣逆亂,於是我給她在頸肩部風池、天柱、大杼、肩井穴以及足部相應的穴位扎了針。剛開始的時候朱小姐很緊張,但扎了一兩針後發現針灸并没有她想像的那麼痛,也就慢慢放鬆下來了。扎完針後她首先是感覺頭和頸部都輕鬆了。我再給她配了以小柴胡湯和葛根湯、旋覆代赭湯加減的濃縮中藥5劑。一週後朱小姐覆診,很高興地說在過去一週頭暈没有再發作,已經可以自己洗頭了。於是我按照此前的治療方案再幫她鞏固一下。
頭暈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中老年人尤其多見。头晕輕者僅僅是自覺头腦昏沉或頭重腳輕,重者則看周围景物會旋转、有站立不稳快要跌倒的感觉,并且頭暈常常會令患者因害怕發生碰撞、跌倒而產生不安全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引起頭暈症狀的疾病常見的有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爾氏症(即巿民平常所說的耳水不平衡)、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也稱為耳石症/耳石移位)、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神經炎等,通常西醫會根據病因為患者處方相應藥物如止暈藥、進行耳石復位等治療。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出現眩暈首先要分清是否與感冒有關。如果是感冒後伴發頭暈症狀,那麼仍然属於感冒的範疇,只需要按照感冒進行相應的治療頭暈就會好了,這種情況常見於中醫所說的少陽經病,一般用小柴胡湯加減的藥方都能很快緩解不適。而臨床中更多見的是與感冒無關的頭暈,這時我們就會將其稱為眩暈病,需要再結合他的脈象、舌象以及伴隨症狀再來具體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總體而言,眩暈的發生主要與“虛、痰、瘀”這三個因素有關,并且与肝、脾、肾這三脏关系密切。《黃帝內經》說“上虚则眩”,又說“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髓即現代所說的腦),明代的名醫张景岳也認為眩暈“虚者居其八九”。《黃帝內經》同時還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概念,其含義大概相當於我們平時所說的肝火、肝風上擾引起的眩暈發作。而醫聖张仲景則认为眩晕的主要原因是痰饮,他創立了數首治療眩暈的有效方劑比如澤瀉湯等,后世醫家也在因此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觀點。還有一部分頭暈與瘀血阻滯有關,比如腦動脈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就經常有瘀血的因素。因此中醫的治療會針對的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方藥,比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左归丸等都是治療頭暈的常用方。而針灸對於眩暈經常有立桿見影的功效。
另外大家還要留意,對於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心腦血管危險因素的患者,如果出現頭暈的同時還兼有头胀痛、手腳麻木或震颤,那有可能是中风的先兆,必須及時監測及有效控制血壓、膽固醇水平預防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