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能醫什麼病(十四):生蛇|施卿卿博士
前天蔡小姐來覆診,告訴我說她上個月“生蛇”,看了西醫服了特效藥。現在疱疹退了,但卻感覺人很疲倦,所以想以中藥再調理一下。我告訴她,其實她“生蛇”的當時就可以直接用中藥治療,而不必等到過後才調理。
比如幾個月前,55歳的林先生右脅肋出現了疱疹去看西醫診斷為“生蛇”,在服用一週特效藥後,尚有比較明顯的紅色疱疹伴有陣發性左胸刺痛。因他有親人受“生蛇”後遺神經痛困擾多年,林先生擔心自己也會出現後遺神經痛問題,因此服用西藥之餘又來找我看。由於他的主要問題是長期嗜好煙酒導致濕熱較重,能否有效清除濕熱直接影響他康復的進度,因此我當時根據他的情況針刺曲泉、陽輔、陽陵泉等肝膽經穴位,並用火針點刺疱疹,再給他以小柴胡湯合五苓散瓜蔞紅花湯加減的中藥,並囑咐他戒辛辣油膩海鮮等。五天後林先生覆診時右脅肋的疱疹已轉為暗紅色並開始結痂,左胸刺痛感偶爾出現。就這樣加減治療半個月所有的症狀均完全消失。
巧的是,兩個月後林先生49歳的弟弟也“生蛇”了。他先是出現右後背痛,2天後才開始在右肩背出現紅疹水疱,在經內服及外用西藥5天後仍有右肩胛至右前胸腋下灼痛感。林先生知道後就叫他弟弟也趕緊看中醫。雖然兄弟倆體型接近,同樣都是生蛇,但小林先生的主要問題是脾虛和小腸經熱。我在他的中沖、陰谷、小海、豐隆等穴位扎了針,同樣用火針針刺疱疹,中藥方則以小建中湯合五苓散、瓜蔞紅花湯等加減,同樣要求患者戒口。3天後他的疱疹明顯減少,患處白天已無疼痛但夜間仍有灼痛,再根據當時的病情調整針灸和內服藥方,1週後疱疹結痂、灼痛感完全消失,僅餘疱疹處輕微腫脹不適感,後來再針藥治療一次所有症狀均消失。
“生蛇”的正式病名叫帶狀疱疹,它是由於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從而引起身體某一部位出現成簇分佈的紅疹水疱並蔓延成帶狀,通常同時伴有麻痺、刺痛或灼熱感(也有少數患者沒有明顯不適感)。帶狀疱疹最常出現的部位在胸肋、腹部及腰部,也有部分出現在頭面或四肢,50歲以上以及免疫功能較弱的人群比較容易發病。目前西醫針對本病的治療主要是采用伐昔洛韋(Valacyclovir)、泛昔洛韋(Famciclovir)這一類的抗病毒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毒擴散以及出疹的持續時間和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
一般來說帶狀疱疹的預後比較好,經過治療通常在一兩週內痊癒。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在疱疹痊癒後出現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後遺神經痛,還有少數發生在眼周或耳周的嚴重帶狀疱疹可能引起視力和聽力的損害。
與巿民所稱的“生蛇”很接近,中醫的正式病名就叫做蛇串瘡,這是由於其皮疹分佈狀如蛇行而得名。蛇串瘡的常見病因主要有肝經鬱熱、脾虚濕蕴、氣滯血瘀等,治療可相應選用龍胆瀉肝湯、除濕胃苓湯、桃红四物湯等。我個人比較常用的是小柴胡湯、五苓散、瓜蔞紅花湯這幾個方,通常可以有效解決患者常見的膽熱、濕盛和瘀血的問題。還有針灸、放血、拔罐也是治療蛇串瘡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有趣的是:“生蛇”除了皮疹分佈蜿蜒曲折如蛇行,在治療上傳統中醫也是充分利用“蛇”的特性。比如蛇畏雄黃,中醫師會以毛筆沾雄黃或朱砂水點在疱疹上或圍繞「蛇」畫一圈以減少蔓延及消退疱疹。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可惜現在雄黃朱砂都屬於受管制的中藥,獲取不易,再加上在“生蛇”急性期來找中醫治療的病人不多,所以應用的機會越來越少。另一方面,蛇畏火攻,因此以前人們常用點燃的燈芯草按在疱疹上以治療疱疹。此法聽起來似乎有點嚇人,但實際上痛感並不明顯,只是操作起來麻煩了點。我自己則習慣用火針,但實際上道理是一樣的,對消退疱疹及減少後遺神經痛都很有效。
我們觀察到,新冠疫情之後“生蛇”的患者比疫情之前明顯增多,推測與新冠病毒影響人體免疫系統有關。因此對於50歲以上人士或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高危人群可以考慮早點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減少發生帶狀疱疹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