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能醫什麼病(十七):腹痛|施卿卿博士

施小朋友今年9歳,但卻深受腹痛困擾已有三四年之久。早前她和父母在中東定居,因腹痛曾服用過西藥和各種中成藥,但都只能暫時減輕疼痛,而不能阻止腹痛再次發作。今年暑假移居香港後施小朋友的腹痛加重,有1個多月時間每天都出現腹痛,每次持續半小時至半天不等,有時排便後可緩解但有時並未緩解,同時還伴有腹脹、胃口差、脾氣暴躁,身高也較同齡人低。於是施太找了時間帶女兒求診。

我仔細把了脈,發現她脈燥,同時還有膽熱、胃熱的脈象。而在我幫她把脈的時候她皺著眉趴在桌子上,很明顯當時正忍受著腹痛。檢查她的腹部,主要是在肚臍下有壓痛,其它的並無異常。一個小朋友反覆腹痛數年不癒確實不尋常,再詳細詢問她的飲食習慣,原來自從疫情開始不久,施太為了增強小朋友的體質開始給她增加牛奶飲用量,而腹痛也是正在疫情期間開始出現的。

在掌握上述資訊的情況下我判斷施小朋友腹痛的主要原因是延遲性食物過敏反應導致,也可以看作是積食的一種。由於她的脾胃虛弱,不能有效消化分解吸收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導致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從而出現腹痛。來港後腹痛加重則主要是因為轉換環境後壓力增加,導致原有胃腸道的反應加重。於是我給她配了疏理氣機的四逆散和溫化水濕的苓桂朮甘湯,讓她即時服下。過了一會兒,當我在給她姐姐看病時,看到她幾次走進來找姐姐說話,我知道她的腹痛應該減輕了,一問果然如此,同時再按肚臍下的壓痛已經不明顯了,這時大約是喝下中藥後十分鐘左右。我囑咐施太幫女兒戒乳製品、雞蛋、堅果、麵食等常見致敏食物一段時間,同時也配了些藥給她帶回去。

一星期後施小朋友來覆診,在這期間她未再出現腹痛,同時腹脹減輕,胃口也改善了。施小朋友又再服用了一兩週藥調理,至今腹痛沒再復發。治療有效主要得益於以中藥疏通了身體的氣機和水濕,同時她戒口一些可能致敏的食物截斷了病因。

腹痛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症狀,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對於西醫來說,腹痛是一個需要詳細鑑別的症狀:與腹痛相關的疾病相當多,其中最常見的腹痛是消化系統疾病,比如同時伴有隨嘔吐或腹瀉的急性胃腸炎,又或者是便秘,這也是大部分人經歷過的腹痛類型。但除此之外,還有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胃潰瘍、腎結石、尿道感染、蘭尾炎、盆腔炎、腸易激綜合征等多種疾病都可能表現為腹痛,甚至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的一些危急重症比如胃穿孔、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腸梗阻、宮外孕等也可能以腹痛為主要症狀。因此遇到腹痛的患者時,醫生需要結合腹痛的具體部位、病程長短、伴隨症狀、甚至需要做一些相關檢查,經過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

在中醫來說,腹內有肝、膽、脾、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諸多臟腑,同時有多條相應的經脈循行通過,因此腹痛可能涉及不同的臟腑經絡。不過中醫將各種疼痛的機理提練成一句話:“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前者是實証,後者則是虛証,二者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前者按壓時有痛感或者疼痛會加重,而後者按壓時無痛感甚至疼痛能減輕。至於引致“不通”或“不榮”還有各種不同的病因,比如受寒、飲食積滯、精神緊張、氣血虛弱等,需要仔細辨別不同的病因再給予相應的藥方或針灸治療。常用的腹痛用方有良附丸、大承氣湯、保和丸、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湯、小建中湯等。針灸對於腹痛常常有立竿見影之效,對於受寒引起的腹痛,患者甚至自己艾灸腹部就可能緩解疼痛,值得大家重視。

我自己則通常按患者脈息比來判斷寒熱虛實選用大柴胡湯或小建中湯進行加減,有關這兩個藥方如何選用可參考既往文章“旅行帶什麼平安藥(二)”。像上文提及的施小朋友,雖然她胃口差、身高偏低,看起來有點虛弱,但仔細辨別,就會發現她的腹痛其實是“不通則痛”,是一種實証,因此治療上也是以“通”為主。

農歷新年將至,又到了走親訪友四處拜年的季節,大家歡聚一堂肯定少不了飲飲食食。但由於應節的食物通常偏於肥甘厚膩,進食較多則容易導致飲食積滯而出現腹痛,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春節大家在烹飪各種肉食時可以適當加點山楂、陳皮,魚蝦類則可以適當加點紫蘇,也可以多煮點白蘿蔔以助消食,所謂“冬食蘿蔔夏食薑,不勞醫生開處方”。假如萬一飲食不節出現腹痛但程度較輕微,同時伴有腹脹、大便異常、舌苔厚,初步判斷有食積的情況,則可以先試服保濟丸、正露丸或脾胃丸這一類中成藥並觀察療效。但對於腹痛較劇烈者還是建議前往急症室就診,尤其是有高血壓病、高膽固醇等長期病患的中老年人,如在天氣寒冷時再進食較多肥甘厚膩則有誘發心肌梗塞的可能,而部分患者以腹痛為主症。另外暴飲暴食及飲酒亦有可能誘發急性胰腺炎,這兩種疾病均屬於急重症需及時就醫。同時大家要留意,由於腹痛相關疾病以消化道為主,因此忌口很重要,需戒煎炸、辛辣、生冷等食物,盡量保持飲食清淡。

最後,值此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恭祝各位讀者樂享假日與美食,同時擁有健康與平安!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