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後遺症|便秘、消化不良 源於脾胃氣虛氣滯|附化胃氣食療|倪詠梅中醫師
「醫師,我已經便秘一個星期。胃口又好差。」來診的年輕人面色不是太好,感覺很疲倦。「明明上星期先痾咗三日,唔知點解宜家又變成便秘。」
「你平時大便正常嗎﹖能不能一日去一次﹖」醫師問。
「未腸胃炎之前真係好正常,一日去一次。上個星期唔知感冒定係食自助餐食錯嘢,痾咗三日,之後睇西醫食止痾藥。唔知咪啲藥勁得滯,食咗真係唔痾。不過宜家變咗痾唔出。」年輕人苦笑。「不過我一見痾唔出就停藥,其實都停了四五日藥,日日都有食嘢,仲食了唔少菜,都仲係痾唔出。」
仔細把脈,發現病人脈像為「沉弦滑」,舌頭的舌苔亦厚。是腸胃炎之後,脾胃氣虛,水濕內停的情況。即是脾胃不夠氣,體內又太濕,令腸道蠕動乏力,自然「有入無出」,難以排便了。處方健脾化濕理氣的中藥後,可以自然排便,而胃口於能排便之後亦轉好。
這陣子腸胃炎成為熱門話題,一來是很多交流團於外遊時感染腸胃炎;另一方面是由農歷新年至今,臨床上很多病人的感冒也會合併嘔吐或泄瀉的情況,從中醫角度來看,是因為春天多夾濕的緣故。濕氣入於腸胃,大便濕滯,大便亦會變得稀溏易瀉。
腸胃炎(中醫稱為:泄瀉、嘔吐)如果治理得宜的話,三數天就會痊癒。但現在很多人都會選擇用止瀉藥來控制病徵。中醫認為這種情況就像「閉門留寇」,明明應該把病毒/病菌等病邪趕出身體的,可是止瀉藥往往減慢腸道蠕動,令病邪留在身體更久,消耗人體的正氣,導致之後的後遺症。
腸胃炎後的便秘是很常見的後遺症,多數有兩大類型:脾胃氣虛及濕熱氣滯。
脾胃氣虛
成因:多數曾嚴重腹瀉、長期腹瀉、曾服用止瀉藥,或本身體質較弱,易疲勞。
徵狀:沒有便意,大便需用力,用力後大便量也不多,大便質地正常不硬。疲勞,腹脹。
治療方案:健脾理氣,促進腸道自然蠕動。
濕熱氣滯
成因:過食濃味、油膩、海鮮等濕熱食物,腸胃炎未有忌口,繼續食用濕熱食物。或腸胃炎未有而太早停藥,留濕熱病邪停滯於腸中。
徵狀:大便難排,排出為軟便或黏便。時有便意或腹痛,去到廁所卻沒有什麼可以拉出來。腹脹,偶有臭屁。
治療方案:清熱去濕,理氣導滯。清除腸胃炎餘下的濕熱,令腸道歸於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腸胃炎後腸胃處於虛弱狀態,即使便秘,也不應服用瀉藥,如含番瀉葉、翅莢決明等成份的通便劑。因為脾胃虛弱者用了瀉藥,只會令腸胃越來越虛,最終出現沒有瀉藥就拉不出來的困境。
大部份腸胃炎之後的消化不良,都會隨大便通暢而改善。如果腸胃炎後大便正常,而胃口仍然差的話,甚至消化不良、胃脹氣的話,很多時都是因為脾虛氣滯引起。
中醫角度,「胃」為腑,腑氣應該是往下走的。這樣食物就可以「落格」,輕鬆進入腸道消化。可是腸胃炎後正氣損傷,腸胃功能低下,胃氣就不能如常順承而下,而形成滯氣,甚至胃氣上逆,出現反胃的情況。
如果腸胃炎時曾經嚴重嘔吐,病後出現胃氣脹、消化不良的機會會增多。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少食多餐,忌食粗纖維或難消化的食物如麥皮、糯米、蕃薯等。可以用5片生薑加一角陳皮煲水飲,以和胃降氣。如未能緩解,應就診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