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籠的百年傳奇:德昌森記的匠心與創新之路
在香港西營盤,德昌森記蒸籠的故事如涓涓細流,已延續近百年。從小作坊的青澀,逐步成長為今日的品牌,背後是感人至深的傳承歷史,宛如一幅歷史長卷。
早在上世紀初,德昌森記的創始人——林植鴻的高祖,於廣東農村辛勤耕耘,將自製的蒸籠運往廣州,隨著時光流轉,這些蒸籠不僅在廣州打響名號,還勇闖國際市場,尤其是在東南亞的新加坡和美國的舊金山。那裡的華人社區對廣東食品的熱愛,使得蒸籠成為必不可少的廚具,承載著無數的美味與回憶。
1948年,隨著船運的變遷,德昌森記的家族來到了香港。創始人兄弟帶著林植鴻的父親,發現西區是貨物集散的熱點,於是他們搬到了西營盤,開啟了新的歷程,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力更生的家訓
在這個家族企業中,林植鴻的父親如同明燈,照亮了年輕一代的前行之路。他強調自力更生的重要性,鼓勵他們獨立思考、規劃未來。他的智慧與經驗成為下一代的寶貴財富,培養了他們的自主能力與創造力,宛如春雨滋潤著嫩芽。
蒸籠的獨特工藝
在德昌森記,蒸籠的製作過程猶如藝術創作。當地竹子因南方豐沛的雨水而生長茂盛,成為製作蒸籠的主要材料。工匠們用心挑選合適的竹子,確保其長度與節數完美無瑕,從而打造出完美的蒸籠。
製作工具雖然簡單,卻精緻無比:一個木枕、一把鋒利的刀和電鑽。工匠們首先製作框架,然後將底板裝入,接著開始用竹條精心編織。每一個細節都需細心打磨,因為這些都直接影響著蒸籠的品質,如同雕刻藝術品般的追求。
文化的延續與創新
小型蒸籠不僅是廚具,更是文化的象徵。許多遊客對德昌森記手工製作的迷你蒸籠情有獨鍾,這些東方特色的產品往往成為他們的心頭好。然而,找到真正的手工製品並非易事,這讓德昌森記的蒸籠更顯珍貴。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德昌森記不斷創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生產出既耐用又美觀的蒸籠。從藤編織到全竹製作的轉變,不僅提升了產品的品質,更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依然熠熠生輝。
結語
在德昌森記的工廠中,每位工匠都懷著對傳統的敬畏與未來的希望。他們用雙手守護著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讓百年老店的故事在新一代的心中延續。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使命,將廣東的美味與文化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德昌森記的蒸籠,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將在未來的餐桌上持續散發獨特的魅力。
文:楊嘉美 圖:張大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