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業|2022屆高校畢業生:有人早早簽約 有人不選到心儀工作不罷休
五月,已經到了各大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衝刺月”。根據以往的企業招聘安排,大量工作機會和實習崗位在春招期間密集推送,因此還產生了“金三銀四”這一說法。然而,今年的情況有些特殊。
2022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高校畢業生招聘需求人數同比下降8%,而求職申請人數同比上升75%,在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部分企業收縮規模導致招聘需求降低,而畢業生基數大疊加海歸回國就業造成求職人數增加,受這些因素共同影響,年度高校畢業生CIER(就業市場景氣)指數低至0.71,降至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最低點。
圖源:智聯招聘
經歷了大廠縮招、“金三銀四消失”等一系列打擊之後,畢業生的心態和求職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何經驗和感悟?近日,記者與幾位來自全國不同高校的畢業生進行了溝通交流,聽他們講述求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把握住秋招的前提下 國企仍是首選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俗語用在找工作上也一點不為過。當其他人還忙著四處投遞簡歷時,鄭州大學研三學生劉勝已經在悠閒地等待著畢業答辯了。早在去年九月份,他就接到了企業拋來的橄欖枝。
“那時雖然剛升研三,離秋招卻不遠了,有的同學甚至從七、八月份就開始找工作。所以,我持續關注著招聘方面的信息。學校也比較重視,組織了幾場交流研討會,請畢業的學長傳授求職經驗。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上,每天都會推一些招聘信息,每隔一兩個月,班裡也會統計多少人簽了約。”
穩定與否,是劉勝求職時首先關注的要素,仔細對比了不同的工作崗位後,他最終選擇了鄭州的一家國企。
“其實不同企業薪資待遇方面相差不大,六七千元是普遍能達到的水平,滿足了我的心理預期。因為我本身是河南人,考慮到以後能在這裡平穩發展,安家立業,也足夠了。據我了解,國企仍是大家的首選,我們班一半以上的同學都是這樣。”
在高校中普遍流傳著一種說法,所謂“生化環材,四大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