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讚淡水魚刺身好吃「最多肚痛不會死」 食安中心警告或截肢喪命 3菜式最危險
發佈時間:13:53 2023-03-29
蔡瀾和肥媽先後大讚好吃的淡水魚刺身,不只有寄生蟲這麼簡單?早前肥媽拍攝節目時教觀眾吃鯇魚刺身,近日蔡瀾亦公開指淡水魚刺身超好吃,最多只會肚痛但不會死。二人的言行均引來網民和食安中心關注。食安中心強調,淡水魚刺身因為食用安全問題已在香港禁售,並警告進食後可致9大健康問題,除了感染寄生蟲,更可能會截肢、喪命,其中有3種常見的菜式風險最大。
蔡瀾肥媽大讚淡水魚刺身 蔡瀾:最多咪肚痛
本港著名食家蔡瀾日前在其Facebook發文大讚淡水魚刺身美味,坦言不同意淡水魚刺身不能吃的說法,並分享其個人食用經驗,認為不會致命:「人家可以吃,我就可以吃,大不了最多是拉肚子,不會死人。別因為其他人怕了就不去嘗試,那損失太大。」
他列舉多種生魚料理,包括草魚魚生、生海腸、生螃蟹、生蝦等,形容只要遵循以上原則食用,「你會發現,好吃得要命,不知道如何停止。」惟發文翌日,蔡瀾在facebook上表示抱恙入院,被網民指是進食淡水魚刺身後引致「拉肚子」。他澄清與淡水魚刺身無關:「住院跟吃危險料理及淡水魚刺身無關,請放心。」
肥媽和蔡瀾大力推介淡水魚刺身↓↓↓
生吃淡水魚可能感染寄生蟲和致病菌
綜合食物安全中心資料指,生吃淡水魚有機會感染寄生蟲和致病菌,因為常見海魚及淡水魚有可感染人類的魚源性寄生蟲,當中包括線蟲及吸蟲,而淡水鯇魚中亦常見有中華肝吸蟲,而在東亞地區中華肝吸蟲病感染的患者則有約有1500萬人。
食安解釋指,魚源性寄生蟲的生命周期複雜,涉及多個中間宿主。商業價值高的魚如鯇魚,正是這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有機會因為在飼養過程中,魚類受污染的環境或投餵的飼料,而吃下寄生蟲的卵或包囊。人類生吃或未有煮熟而進食這些帶有寄生蟲的魚類,便會受到感染。
吃淡水魚刺身9大後果 嚴重恐截肢喪命
食安中心指出,進食未經煮熟的淡水魚,除了可能感染寄生蟲,還有機會出現乙型鏈球菌感染,尤其是長者或免疫力弱人士,可引致嚴重的侵入性疾病。其中最嚴重的個案是,新加坡曾有和生吃淡水魚有關的截肢和喪命案例。
吃淡水魚刺身可致9大健康問題:
生吃淡水魚可致9大下場
- 膽管梗塞
- 膽管發炎
- 癌症
- 敗血症
- 化膿性關節炎
- 腦膜炎
- 感染性心內膜炎
- 截肢
- 喪命
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的資料,鹹水魚和淡水魚都可能帶有寄生蟲,但寄生蟲的種類可能有所不同。良好的水產養殖方法和冷藏可以大幅降低寄生蟲感染風險,但無法完全消除感染個案與生吃淡水魚有關的可能性。此外,有報告指出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也可能與生吃淡水魚有關,因此建議避免食用生的淡水魚,選擇煮熟或煮沸烹調方式,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3種淡水魚菜式最危險
食物安全中心表示,為了避免感染寄生蟲病,最好還是把魚類產品妥為煮熟,切勿生吃。另外,中心亦提醒大眾進食含有淡水魚的菜式時,需要留意食物是否已經徹底煮熟。食安指出,有3類常見的淡水魚菜式為最高危:
食安中心提醒,食用前要確保魚片是徹底煮熟,而涼拌魚皮亦需要經過中心溫度達攝氏75度至少30秒,徹底煮熟,再使用乾淨水冷卻才可進食,亦可以詢問食肆職員魚皮是否全熟。
淡水魚含寄生蟲 生吃可致食物中毒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本港常見的及容易含寄生蟲生的淡水魚(中式魚生)例子如下:
同場加映:感染寄生蟲症狀
5招預防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
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的資料,消費者無論是在港或外遊,切勿進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淡水魚。而除了不要生吃淡水魚肉外,市民和業界亦應小心處理魚類並注意個人、食物與環境衞生並經常保持手部清潔和適當處理傷口,建議留意以下重點,以作預防侵入性乙型鏈球菌:
如何預防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
- 處理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或海產時應使用手套,並避免傷口接觸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或海產;
- 避免進食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或淡水水產;
- 到訪濕貨街市時避免皮膚接觸污水,並應保持手部清潔;
- 生熟食物要分開擺放,並且用不同的刀具及砧板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及
- 徹底煮熟食物才進食。
延伸閱讀:食物中毒常見症狀 嚴重可致敗血症
根據本港衛生署資料,沙門氏菌、金黃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這4種細菌可引發食物中毒,這4個病原體的常見病徵如下:
衛生署指,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例如:脫水、敗血病,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延伸閱讀:預防及治理寄生蟲方法
本港衞生署列出預防及治理寄生蟲方法:
延伸閱讀:不只魚生有寄生蟲 9種海產常有海獸胃線蟲
根據東京都福祉保健局網站資料,海獸胃線蟲主要寄生在海產內臟表面,或三文魚魚、鱒魚的腹部肌肉中。
預防感染寄生蟲 防感染海獸胃線蟲5大方法
根據東京都福祉保健局網站資料,以下5個方法有助預防感染海獸胃線蟲:
延伸閱讀:9種魚可致組胺中毒
食安中心指,涉及鯖魚中毒的魚類,通常在魚類組織內含有大量氨基酸組氨酸,並列舉魚類例子,主要有以下9種: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有何症狀?吃多少才會中毒?會致命嗎?食安中心解釋如下:
受組胺污染魚類3大特性
食安中心指,雖然熱處理(例如烹煮、熱熏)能殺死製造組胺的細菌,並使製造組胺的酶失去活性,但組胺本身非常耐熱,一旦在食物中形成,即使烹煮、入罐或冷凍也不能將之破壞。
受組胺污染的魚可能帶有金屬異味、惡臭及魚肉變色。不過,部份受污染的魚的外觀、氣味和味道也可能全無異常,因此不能依靠感官評估就確保魚肉不含組胺。
5招預防組胺中毒
魚及魚製品長時間在不當的温度下處理及貯存,經過細菌的作用才會令大量的組胺形成。有1種解凍方法很易產生毒素,要預防組胺中毒,食安中心有以下建議: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