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由水源傳播頭痛發燒或受感染 死亡率近80%+9類人最高危!
發佈時間:10:22 2022-10-13 HKT

本港出現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大部份病人居於深水埗。截至昨日(12日),今年累計共29人受感染類鼻疽,6人已離世。有頭痛、發燒症狀或已受感染,據衞生署資料,類鼻疽常見症狀有7種,有9類人感染風險較高。
至昨日(12日),衞生防護中心接獲醫院呈報,於8月至10月期間共有15宗感染類鼻疽的個案,並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病人的接觸史、高危因素和臨床情況等。當局初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病人大部分有長期病患及免疫力弱。由於有20名病人居於深水埗,中心已於區內進行調查並採集有關環境樣本,所有樣本均對類鼻疽呈陰性反應。當局提醒市民,為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
類鼻疽可透過水源傳播?
據衞生署資料,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它可以影響人類和動物,例如羊、豬、貓、狗等。這種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類鼻疽於東南亞(例如新加坡、泰國)和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流行。
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皮膚損傷/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人傳人非常罕見,但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
類鼻疽症狀似感冒?
類鼻疽的臨牀表現包括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肺炎、腦膜腦炎、
敗血症或慢性化膿性感染。視乎感染的部位,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9類人最高危 潛伏期達21日
衞生署指,有長期病患,包括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受到感染的風險會較高。另外,從事農務,實驗室和醫護工作的人士也可能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但可以介乎1天至數年。
類鼻疽治療+預防方法
衞生署指,類鼻疽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類鼻疽的死亡率約為40至75%。惟現時沒有針對類鼻疽的預防疫苗,當局建議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
-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 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
-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 注意食物衞生,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 外遊人士可透過戶外水上活動受到感染。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