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養生湯水|驚蟄回暖溫差大易感冒過敏 中醫推介15款健脾袪濕疏肝食物湯水

更新時間:13:45 2023-03-06
發佈時間:13:45 2023-03-06

是日(3月6日)驚蟄,「驚蟄」節氣是指初雷乍響,正在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後脫離螯伏狀態,所以名為「驚蟄」。註冊中醫師梁尹倩(Cinci)表示,驚蟄氣溫回升,轉天氣溫差大,容易生病過敏,肝火盛。驚蟄養生重點是疏肝理氣、健脾袪濕、強身防病。她推介15款養生食物、湯水茶療及菜式,有助健脾袪濕,疏肝防病。

甚麼是驚蟄?氣候有何特點?

根據醫管局中醫動網站資料,「蟄」有潛藏的意思,所謂「驚蟄」,就是此時節雷鳴開始多,把土裡的蟲子都驚醒而鑽出來,象徵萬物更新,生機盎然。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天氣仍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中國中北部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但位於南方的香港氣候變化並不明顯,一般要到清明才漸有雷聲的,香港平均氣溫約17°C左右。

驚蟄氣溫回升溫差大 易生病過敏濕疹發作

梁尹倩醫師在「CheckCheckCin」facebook專頁發文表示,驚蟄來到,但要注意「春捂秋凍」,雖然已過立春,天氣仍乍暖還寒,日夜氣溫變化大,一不小心很易著涼,故應帶備外套或薄圍巾慎防著涼。在氣溫回暖,轉天氣時,皮膚亦容易出問題,例如暗瘡、濕疹、風疹等,舊傷舊患亦容易復發。

驚蟄養生飲食

1.  養生重點:疏肝理氣健脾袪濕強身防病

梁尹倩醫師表示,驚蟄養生重點是:疏肝理氣、健脾袪濕、強身防病。飲食方面,勿多吃刺激性的食物及煙酒,因會加重上述病情;宜多吃屬性平和的食材,宜清淡,忌油膩。脾胃是養生關鍵,由於氣候濕重,身體氣血容易不流暢,痛症舊患較敏感,可引發各種肌肉痠痛與不適,故亦適宜加強運動鍛鍊,活氣行血,通經絡。

2. 驚蟄養生飲食宜忌

梁尹倩醫師指,驚蟄宜多吃性味甘平的食物,戒吃油膩、刺激性、重口味食物:

3. 驚蟄養生湯水茶療菜式

另外,梁尹倩醫師亦推介3款湯水茶療及菜式,透過日常飲食養生,強身防病。

驚蟄養生食療1(茶療):金針花佛手綠豆茶

點擊圖片看「金針花佛手綠豆茶」材料、功效及做法:

驚蟄養生食療2(湯水):鯪魚滑小棠菜湯

點擊圖片看「鯪魚滑小棠菜湯」材料、功效及做法:

驚蟄養生食療3(小食):五色蔬菜卷

點擊圖片看「五色蔬菜卷」材料、功效及做法:

春天容易肝火盛 宜喝花茶疏肝

梁尹倩醫師提醒,驚蟄亦要小心肝火盛,注意疏肝。她表示,春回大地,萬物生發,由於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火因春天陽氣生發之象而更旺盛,春天人特別容易心煩、暴躁,都是肝火盛的表現。春天養生要注重疏肝,閒時喝杯疏肝花茶,多到戶外做運動宣洩春日鬱悶情緒,順道排汗祛濕。

春天肝火盛易生暗瘡 推介9款去除暗瘡食物

梁尹倩醫師指,若要去除暗瘡,飲食方面可適量進食有清熱袪濕功效的食材,同時要減少進食甜品、油膩、偏熱性及辛辣煎炸4類食物。

去除暗瘡飲食宜忌:

 

內容獲註冊中醫師梁尹倩授權轉載

梁尹倩(Cinci EC):香港註冊中醫,修畢美國佩柏戴恩大學工商管理學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文大學針灸學理學碩士,《飲湯》系列作者及兩孩之母。
————

延伸閱讀:驚蟄生活養生方法 對抗春困+預防感冒

根據醫管局中醫動資料,驚蟄生活養生有3大重點,包括:做舒展運動,對抗「春困」疲倦;春捂乍暖還寒,要預防外感;飲食要清淡養脾胃。

 

驚蟄生活養生方法 1. 對抗春困

何謂春困?

  • 春天時節,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常說的「春困」。

舒展運動抗「春困」

  • 「春三月,是謂發陳」,是推陳出新的日子,因此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驚蟄生活養生方法 2. 預防感冒

何謂「春捂」?如何預防外感?

  • 「春捂」就是說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使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容易著涼,專家提醒「春捂」最重要要捂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頭頸與雙腳,可避免外感病發生。

驚蟄生活養生方法 3. 飲食要清淡養脾胃

  • 驚蟄肝氣旺,易犯脾,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因此宜清淡,忌油膩。坊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慣。 但梨性屬寒,易傷脾胃,味帶微酸,酸入肝,因此春天其實不宜多吃梨。

 

撰文:Nicole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