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現2特徵是中風心臟病先兆?醫生教看4大症狀自測健康風險

更新時間:17:25 2024-05-29
發佈時間:17:25 2024-05-29

身體出現一些細微的變化,例如莫名地多了一道痕,也可能反映心血管出大問題!有醫生指出,出現在耳朵表面上的異常變化,或可能是中風、心臟病或聽力喪失的先兆,提醒出現相關徵狀的人士及早求醫檢查,預防病發。

耳朵出現2變化 恐患中風心臟病?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Facebook專頁撰文,引致多篇研究文章,講解耳朵變化可能反映的健康問題。包括耳垂形態及外耳顏色的異常。其中,耳垂呈現2種狀態,中風或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能更高。

如何從耳朵自測健康風險?⬇⬇⬇

 

耳垂2大特徵或反映有心血管問題

1. 耳垂皺褶(Earlobe crease, ELC)

  • 特徵:位於耳朵周圍大約1/3長度之處,在皮膚上的摺線,從耳垂前端到耳垂後下緣。
  • 可能患上的疾病:可能會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周邊血管疾病的風險。
  • 相關研究數據:有研究發現,有60.5%腦中風患者在中風前,耳朵都有異常的耳垂皺褶。情況在缺血性中風患者身上尤其明顯,有87.1%都會有明顯的皺褶;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只有12.9%有出現這種情況。

2. 法蘭克徵象(Frank's sign)

  • 別稱:耳垂對角線褶皺(Diagonal earlobe crease, DELC)
  • 可能患上的疾病: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率會增加,但多項研究已經證實DELC與心血管疾病及周邊血管疾病之間存在獨立的關聯。
  • 相關研究數據:有研究發現,出現法蘭克徵象的人大部分是58歲以上中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55%會出現)、高血脂患者(53%會出現)和經常吸煙者(68%會出現)。

耳朵變紅變白有何問題?恐喪失聰力?

黃軒醫生表示,除了耳垂上不同形態的褶皺,外耳的異常顏色,例如發紅或顯得蒼白,同樣反映了身體或患上某些疾病。

耳朵顏色反映的健康問題⬇⬇⬇

 

耳朵顏色變化反映的身體問題:

1. 外耳發紅

  • 成因:可能由於過敏反應或感染造成的,也可能是紅耳症候群(Red Ear Syndrome, RES)
  • 紅耳症候群特徵:耳朵外部的單側或雙側突發性燒灼感和紅潤
  • 紅耳症候群發作原因:可能是自發的,也可能由觸摸耳朵、溫度變化、咀嚼、梳頭、頸部運動或體力活動引發。
  • 與紅耳症候群相關的疾病:有研究發現,80%有紅耳症候群的未成年人,都曾有偏頭痛問題;成人患者則可能由於叢集性頭痛,上背部的脊椎問題、牙關緊咬關節的下巴疼痛疾病所引致。

2. 耳朵蒼白

  • 成因:中耳積水可能導致鼓膜膨脹,但沒有如紅潤、疼痛、水腫等急性感染的跡象,由於血液循環不佳,缺少血流供應,導致外耳顏色可能呈現蒼白。
  • 影響:增加了傳導性聽力損失的風險。

黃軒醫生提醒,這些耳朵異常狀態,包括耳垂褶痕和外耳顏色變化,都是值得注意的身體特徵,特別是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士而言,但絕不該被視為診斷工具。當出現了這些可能的風險因素,就應該尋求專業診斷,由醫生進行進一步檢查,安排有需要人士及早進行預防性治療。

中風不只耳朵有褶?拆解中風+冠心病症狀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心臟和血管的疾病,當中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病/中風、外周動脈疾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等。

冠心病10大症狀⬇⬇⬇

 

冠心病常見徵狀

  • 心絞痛:通常形容為胸口痛、胸口翳悶或胸口有被壓迫的感覺,痛楚可推展至單臂或雙臂、頸部、下顎、肩膊和背部。痛楚會因體力勞動(例如上樓梯)而誘發,在休息幾分鐘後減退
  • 容易氣促、臉色蒼白、流汗、身體虛弱
  • 噁心、嘔吐、消化不良、
  • 心律紊亂、暈眩

 

 中風11大症狀⬇⬇⬇

 

中風常見徵狀

  • 身體變得虛弱,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及/或顫動
  • 半身不遂、言語不清/失去說話能力
  • 嘴歪、眼斜、視力模糊不清
  • 吞嚥困難

延伸閱讀:外貌有9大變化恐患心血管病 皺紋多是中風先兆?

 

延伸閱讀:中醫推介6大降血壓食物 飲菊花茶也有效?

資料來源: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獲授權轉載)、香港衞生署

---

相關文章:

經常頭暈疲倦等於大腦受損?出現1情況恐中風 持續半小時須求醫

3秒知結果!耳朵出現1情況恐中風患心臟病 醫生教3招自測血管健康

血管硬化恐致中風心臟病 吃火鍋牛肉可逆轉?推介8種食物維持血管健康

168斷食法易致中風心臟病 研究揭心血管病死亡率高91% 3類人不宜斷食

1種飲食法止痛紓緩關節痛最強!死亡率減51%!更降血壓/防中風/防癌

憤怒激出心臟病!研究揭生氣逾X分鐘 血管弱50%恐永久受損!附降血壓水果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