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女嚴重抑鬱出現7重人格 精神科醫生陪伴10年耐心整合:如一命換一命|醫生專訪
發佈時間:18:47 2024-12-30
「受情緒、精神病折磨的人太多了。」行醫18年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表示,很多人因為害怕、不相信、誤解而卻步,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他遇過最棘手、跟進最久的,是一位30多歲因重度抑鬱症引發「多重人格障礙」的女患者。治療至今10年,雖未完全康復,但已由7種人格減至2個,「逐一執返入去」。他形容,治療過程如「一命換一命」,惟「幫到病人才是最重要,這是我的使命」。
由嚴重抑鬱引發多重人格障礙
「多重人格障礙」是頗受歡迎的小說、電影題材,主角體內性情各異的人格會爭奪佔據身體主導權,情緒或性格突然轉換,令身邊人無所適從。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解釋,「多重人格障礙」屬於「解離症」的一種,在現實中並不常見。他解釋,這類人患上重度抑鬱症的原因,並非最近失業、失戀、婚姻等個別事件所致,而是緣於小時候所受的創傷,例如父母關係不好、家暴、被性侵犯。
由於無法承受過多的創傷,才會化作不同角色,來處理現在要面對的事。這些患者對人的信任度極低,長期處於多疑狀態,難以與其他人建立互信關係,交不到朋友,感覺孤獨,可能因為一個挫折,情緒低落,衍生「多重人格障礙」。
7種人格不定期切換 化身小孩男士教師
麥醫生坦言,這類個案往往極為棘手,因為病史很長,加上患者對醫生信任度低,需要一段很長時間才能獲取信任。頭幾次見面,病人一般採取觀望態度,充滿戒心,不願將事情全盤托出,他們會先試探醫生對自己的看法。「這些病人會想,『我可以信任你嗎?應該把所有事情說出來讓你幫我嗎?你真的能幫到我嗎?』」
該名30多歲的7重人格障礙女患者,初次見面時,她就對麥醫生說:「不要『懶醒』以為自己可以幫到我。」在她身上,曾出現過7個不同的人格──有時是小孩;有時卻變得「老成」、衝動、容易自殘、敵意大;有時則變成一位優雅的男士,或是一位教師,即使她本身並非老師。
這七個「她」或「他」,性格、性別迥異,在不同「人設」底下,穿著打扮也不一樣。「例如,她是『小孩』的時候會穿比較可愛的衣服,但切換至男士身分時,則會打扮斯文;有時是運動型,有時則不修邊幅。」該患者的家人發現,其性格不時轉變,令人難以捉摸。雖曾向其他醫生求診,卻仍弄不清楚是甚麼一回事,因而敲開精神科之門。
多重人格性情 保護脆弱的自己
麥醫生坦言,面對這類病人只能「慢慢等」。「例如這次來的如果是小孩子的她,我問到的就只有小孩子角度才知道的事。下次若換成很惡、敵意大的人格時,則要再從另一個『她』的角度去了解。這樣才能慢慢組合出,她到底發生過甚麼事。」若這次治療,出現的是人格A,下次覆診是人格B,那人格B就可能完全不知道之前聊了甚麼,需要重新認識。
他表示,患者正靠著這種方式,支撐著自己度過傷痕斑駁的生活。「譬如上班時,同事對她不好,她就需要帶著刺(作防衛)才能繼續工作;與父母相處時,卻可能換成小孩子的身分,希望父母不忍心責罵她、傷害她。」麥醫生稱,不同的人格猶如一個保護機制,「保護內心最脆弱的自己」,因應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人格出來「幫手」面對外面的世界。
醫生花10年整合 7種人格減至2種
整合不同人格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除了要耐心地與每個「她」或「他」聊天、深入認識,也要透過家屬了解患者從小到大的經歷。「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有力地推敲、作深層的心理分析:為何她會患上多重人格障礙?怎樣令她的人格慢慢組合,慢慢減少一些角色?」
會否前一秒正常聊天,下一秒突然轉換「身分」?麥醫生稱,會診時很少會發生人格突然轉換的情況。一個身分,通常會持續用一段時間。家人會向醫生「報料」,透露患者近況及變化,覆診時就知道該與哪個身分聊天。麥醫生笑言:「跟了10年,她一走進來,就已經知道她現在是『誰』了。」
治療至今,雖然還未能將全部人格「執返」入去,偶爾還有一兩個人格「彈」出來。不過,麥醫生表示,已漸漸能捉摸到,該患者會因為何事、受何刺激而引發另一個「我」出來,病情整體來說已比以前好多了。
治療期間,不同的人格已漸漸整合,「有些人格已不會經常出來,例如很惡的那個人格,知道不是所有人也對她滿懷敵意後,就未必需要出來了。」當不同的性格融合,融合到一個經常出現的人格身上,就不再出現極端病態狀況,例如小孩、教師或男人的角色已較少出現。
治療過程如「一命換一命」 幫助病人是使命
麥醫生坦言,那位女患者眾多人格之中,最難溝通的是那個充滿敵意的人格,會不斷挑戰他,或拋來一句句侮辱的說話。「我知道他們生病了,當病人情況有進步,我們付出的時間及心力有回報,就會感到很安慰。」
「作為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的醫生,面對情況複雜的病人,像是『一命換一命』般,耗盡心血。」每次與病人見面,麥醫生也「打醒十二分精神」。「我也曾『burn out』,覺得很累。」有前輩曾經提醒他,聽得太多負面、不開心的事,情緒或會被牽動,對人生的看法也可能出現偏差,因此需要找一些「師傅級」的醫生進行輔導。
「每次我與治療師見面後,再次有力量去『服侍』。」縱然疲累,麥棨諾醫生認為,幫到病人才是最重要,因為這是他的使命。「這些情緒、精神問題不是容易被見到的。人們未必會相信,但受折磨的人太多了。」
「我們精神科醫生,可能是病人唯一信任會幫到他們的人。這就是我堅持下去的原因!」
記者:陳思雅、黃泳欣
---
相關文章:
焦慮症妻10年不敢下床 夫辭職照顧 精神科醫生天天家訪 終踏出家門|醫生專訪
疑病症|咳兩聲以為患肺癌 不舒服就懷疑患重病 可能是患疑病症?精神科醫生解構症狀:代表高度焦慮
癌症病人全身骨痛照X光無發現 腫瘤科醫生把脈開中藥後獲紓緩 中西醫結合治癌症|醫生專訪
醫生專訪|醫生心痛孕婦為腦死夫跪地求醫 多次急救昏迷路人:救人是我生命一部分
醫生專訪|最早進手術室但最遲走 麻醉科醫生難忘搶救窒息病人:我們不只打麻醉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