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延琼 - 「多巴胺小偷」 :快感陷阱的真相|苗想teen開
發佈時間:12:11 2025-02-13 HKT
![苗延琼 - 「多巴胺小偷」 :快感陷阱的真相|苗想teen開](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8a294f8f023c03593025445bf18d23a9/2025-02/EDU13022025A3C.jpg)
我的小兒子讀幼稚園時,放學後總是衝進便利店買零食,讓接他的傭人姐姐氣得不行。坦白說這大概是遺傳,因為我小時候也是個零食迷。這些零食實際上是「多巴胺小偷」。它們的鮮艷色彩、重口味和脆口感瞬間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產生短暫的快樂。然而當多巴胺水平降回基準值甚至更低時,快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虛與失落。這也是為何許多人對零食欲罷不能。
今天,孩子的「多巴胺小偷」不僅僅是零食,還包括形形色色的玩具和電子產品,尤其是最令人頭痛的「電子奶嘴」——手機和平板。我曾在港鐵上見到一位母親,為了讓3歲的孩子安靜下來,她遞給他一部手機播放卡通片。孩子的注意力瞬間被吸引,但問題在於,這些電子產品設計的目標就是不斷刺激大腦的多巴胺系統。當孩子玩遊戲或看影片時,多巴胺飆升至150%;然而,結束後不僅回到基準值,甚至可能降至80%,讓孩子感到更加不開心,進而尋求更多刺激。
大人們就沒有這問題嗎?雖然成年人的前額葉皮層較為成熟,能幫助理性控制行為,但許多大人同樣陷入「速效多巴胺」的陷阱。他們習慣用短視頻、社交媒體或即時訊息尋求快樂,導致多巴胺系統逐漸衰退,愉悅感和動力也隨之減少。最終,這可能讓人陷入空虛、焦慮,甚至抑鬱。
延伸閱讀:苗延琼 - 教養路上最可怕的是怠倦|苗想teen開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必須重建與快樂的健康關係:一、減少刺激:限制零食、電子產品和遊戲的使用時間,避免大腦被過度刺激;二、尋求延遲滿足的快樂:參與運動、閱讀或手工藝等活動,這些雖然無法帶來即時快感,但長期下來能穩定多巴胺系統;三、培養自控能力:幫助孩子和自己理解「先苦後甜」的道理,逐步學會延遲滿足。
許多電子產品如同「從乞兒兜里抓飯吃」,奪走了孩子的成長機會。他們的大腦尚未完全發育,自控力薄弱,特別容易掉進快感陷阱。因此,作為家長和成年人,我們要成為榜樣,學會與快樂建立平衡,避免「多巴胺小偷」偷走人生中的真正幸福與成就感。
延伸閱讀:苗延琼 - 年輕人,你有甚麼抱負?|苗想teen開
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11月28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