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課堂四問|談經論學
發佈時間:12:26 2025-03-14 HKT

如何通過提問,讓課堂更具節奏感、更互動,以及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成效呢?這是不少教育專家和老師關注的問題。本篇,筆者將與各位分享在課堂上常見的四種師生提問互動方式,其中各有特色,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師問生答。這是最傳統,也是最常見的問答互動。在課堂上,老師佔着主導角色,以提問來達到不同的課堂和學習目標。通過高低不同層次的提問,來引導學生動腦筋(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學習。當然,有別於隨想隨問,如老師在課堂進行前,能因應該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生程度,設計相對應的問題,教學便會更具成效。
延伸閱讀:馮漢賢 - 情緒日記 快樂數簿|談經論學
二、生問師答。與師問生答相反,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向老師提出問題。由於是由學生提出,問題不一定是老師預期到的,但這正是一個好機會,能讓老師從推敲學生的問題中,了解他們的思路和學習難點等,從而加以點撥教導。
三、生問生答。「生問師答」是由老師解答,而「生問生答」則不一樣。當學生發問時,老師不要急着解答,更不妨停頓片刻,讓其他同學也作思考。最後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老師是不用自己回答,因為會有其他同學幫助解答。當然這些解答未必全然準確或圓滿,老師可再作補充修正,但更重要的是通過他們之間的一問一答,啟動了生生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
延伸閱讀:馮漢賢 - 積極的不完美主義|談經論學
四、師問師答。這是老師版的「自問自答」。在甚麼時候老師要自問自答呢?就是當學生不懂、不願或不敢作答,在無可奈何下,老師唯有自說自話了。不懂答,或許是由於問題太深或問句太複雜;不願答,可能是因為學生對課堂參與感不足; 不敢答,很多時是心態問題,學生對學習不夠信心,怕答錯。面對以上不同情況,老師宜因應情況調整,設法改善。
總括而言,善用提問,能大大加強課堂教學效能,這是絕對值得老師們強化的教學基本功。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5年3月14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馮漢賢 - 升中選校 如何抉擇|談經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