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a姑娘 - 認識「拖延症」|家長教室
發佈時間:14:20 2025-04-22 HKT

筆者平日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有「拖延症」,做功課、溫習拖延,甚至洗澡、吃飯都會拖延,經常需要大人三催四請,甚至是動怒才會行動,家中經常出現的話語是「快啲啦」、「幾時先去做功課」、「幾時先去沖涼」等等。「拖延症」亦成為引發親子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拖延習慣的孩子,可能本身的性格就比較慢,做事慢條斯理,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完成任務。這時如果碰上急性子的家長,就容易引發衝突。也有可能是孩子對於需要完成的事情不感興趣,那麼當他面前有另一樣令他更感興趣的事情,很容易就選擇拖延目前需要完成的任務。
延伸閱讀:文廸 - 放手|家長教室
孩子對需要完成的任務沒有信心或曾有失敗的經驗,亦有機會導致拖延。例如孩子永遠將不太擅長科目的功課放在最後才完成,過程更會拖拖拉拉。這種拖延可能源於恐懼和焦慮,覺得任務很難,害怕做得不好,曾經歷失敗而被責備,加上缺乏自信,便失去完成任務的動力。
面對有拖延習慣的孩子,有時發現越催促他們反而適得其反,達不到目標的同時,反而破壞了親子關係。不妨先嘗試了解拖延的原因,了解子女的情緒和困難。知道原因後,可嘗試多溝通和鼓勵。若孩子對某些學習任務感到恐懼和焦慮,可以嘗試多些陪伴和鼓勵,協助一同面對。
延伸閱讀:鄭芷琪 - 《混沌少年時》——別讓混沌混淆 (上)|家長教室
另外,可以將目標分拆成更具體、更容易完成的任務。例如目標是「溫習英文」,孩子可能因為對英文的恐懼或是不知從何入手而拖延,不妨嘗試一同討論溫習英文的具體方法,如「把生字寫在簿上,並按字母排序」,讓孩子可以一步步地做,從小的任務中獲得成功感。
相比懶惰,「拖延症」更可能是源於內心的抗拒和恐懼。多溝通和鼓勵,尋找方法共同面對情緒和壓力,會有助改善拖延的狀況。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線: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延伸閱讀:凌婉君 - 與年輕人好好對話|家長教室
Laura姑娘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Laura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