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灣區|嶺南 移民壯大終由他鄉變吾鄉
發佈時間:14:00 2024-10-17 HKT

兩千多年以來,往往北方戰亂之時,就有避禍民眾大量南遷嶺南。他們不僅有熟悉農耕的百姓,工藝嫺熟的工匠,還有當時的社會精英階層。開放的移民風氣讓嶺南在中國安土重遷的傳統中顯得非常的與眾不同。

南越建國和輯百越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出了一支人數眾多的隊伍南征百越,成功在嶺南建立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公元前209年,中原爆發反秦起義,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兼併嶺南三郡建立了南越國。
趙佗在嶺南採取了「和輯百越」政策,重用越人,尊重越人的風俗習慣,提倡漢越兩族通婚,大力推行中原的制度、曆法、語言、文字,讓嶺南奠定了「融合」這個傳承至今的基礎。


永嘉世天下荒余廣州平且康
上述標題「永嘉世,天下荒,余廣州,平且康」是廣州出土的磚上銘文。這行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北方漢末戰亂、三國戰亂、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局面糟糕,但當時嶺南卻是安居樂業、經濟繁榮的社會景象。而且這個時期的葛洪在《抱樸子》記載,南海有「九熟之稻」(一年可以收穫九種糧食),可以想像,能吃飽飯、活下去的嶺南,對於離亂中的人有多麼大的吸引力。
此時遷居嶺南的移民中就有「陳」氏,當時建國大將軍陳元德被珠三角眾多陳姓族群奉為始祖。陳氏發展至今也成為了嶺南的第一大姓。



兩宋移民進入灣區
公元716年,張九齡主持開鑿梅關古道,讓它成為嶺南和中原最便捷的道路。然而當時大灣區還沒完全形成,南遷的民眾仍在粵北的山區落腳,直至南宋時期才大量進入大灣區。新的移民極大加速了大灣區的陸地化進程,他們成為了大灣區最重要的開拓者,如今大灣區數千個村落的歷史基本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


阿拉伯蕃商貿易開放
此外嶺南的開發遠比大家想像的開放。雖然中原常用「重農抑商」的統治政策,但是嶺南很早就有「靠海吃海」的傳統習慣。早在唐朝中期,在廣東就生活着十幾萬的阿拉伯「蕃商」,他們擁有專門的生活社區「蕃坊」,還擁有「蕃人治蕃」的官員(蕃長),宋代甚至還在廣府學宮內開設了教育外商子弟的「蕃學」。


文:鴻文館文化工作室;圖: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星島圖片庫、梅關古道@Trip.com、網上圖片
本文由鴻文館文化工作室供稿,小白楊出版社策劃,中華教育出版。
相關文章:
嶺南
穿越大灣區|嶺南地區 廣東古人類遺跡 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
東莞
穿越大灣區|東莞習俗 傳統中亦受西風影響?剃頭/賣懶/舞麒麟/賣身節/龍舟月/七姐誕
佛山
穿越大灣區|佛山 三水匯聚 眾山圍繞 善用自然優勢地利發展
穿越大灣區|佛山 武術之鄉 經濟繁盛 基礎深 推動建設廣佛都市圈
珠江西岸
穿越大灣區|珠江西岸 400、500年間的滄海桑田與建設改造
深圳
廣州
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