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文化安全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佈時間:14:00 2025-02-21 HKT

春節不僅是家人團聚的喜慶佳節,也展現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前,春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肯定,更是一個契機讓我們了解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在文化傳承過程中,保護其文化身份和文化表達的權利,藉此增强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守護文化安全的關鍵。
文化安全 加強民族自信
文化安全指一個民族或社會在文化表達、傳承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文化身份,免受外來文化的侵害。這不僅包括語言、習俗、藝術等方面,還涉及到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夠幫助社會凝聚共識,增強民族自信心,並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化安全成為了保護傳統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保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資產,承載着歷史、文化和社會的多重意義。不論是中國,以至香港,中華民族傳承5,000年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產。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和欣賞這些傳統文化,讓它們在當代社會中繼續發光發熱,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貢獻力量。只有在保護和弘揚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根基,並將其傳遞給未來的世代。
中國非遺逾1,500項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中國目前有44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世界第一。
此外,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國務院先後公布了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名錄。按此名錄,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別。
- 民間文學 例子:梁祝傳說、澄海燈謎、牛郎織女傳說
- 民間音樂 例子:梅州客家山歌、侗族大歌、嗩吶藝術、南音
- 民間舞蹈 例子:龍舞、高蹺、傣族孔雀舞
- 傳統戲劇 例子:崑曲、河北梆子、京劇、粵劇、皮影戲
- 曲藝 例子:東北大鼓、溫州鼓詞、龍舟說唱、鳳陽花鼓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例子:少林功夫、蹴鞠、圍棋、詠春拳
- 傳統美術 例子:藏族唐卡、夜光杯雕、金石篆刻、漢字書法
- 傳統技藝 例子:宋錦織造技藝、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廣彩瓷燒制技藝
- 傳統醫藥 例子:針灸、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藏醫藥
- 民俗節慶 例子:春節、清明節、七夕、彝族火把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子:
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非常豐富,共有逾1,500個項目,可見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當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獨有的習俗,但同樣有很多是我們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事物,珍貴的文化資產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起源可追溯到漢朝至唐朝。這項技藝利用剪刀或刀具在紙上剪出各種圖案,常見於節慶、婚禮等重要場合。剪紙的題材多樣,涵蓋了動物、植物、人物等,寓意吉祥美好。隨着春節的到來,人們在窗戶上貼上剪紙作品,增添了節日的氛圍。剪紙不僅是藝術表現,更是家庭和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剪紙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遺項目。
太極拳
太極拳是一種結合了武術和健身的傳統中國運動,強調柔和、緩慢的動作。其起源可追溯至元明二朝之間的武當道士張三丰。練習太極拳不僅能提高身體質素,還能促進身心的和諧。當中講究中定、放鬆、心靜、慢練及九曲珠,是中國三大內家拳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如今,太極拳已在全球廣泛傳播,成為其中一種中國文化的象徵。2009年,太極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遺項目。

中國傳統製茶技藝
中國是茶的故鄉,傳統製茶技藝涵蓋了茶葉的採摘、加工、製作等過程。不同地區的茶葉有着不同的製作工藝,例如龍井茶的炒青技藝和普洱茶的發酵技藝等。製茶的過程中還伴隨着豐富的文化習俗,如茶與文學、書法、茶具等,這些都體現了中國人對茶的熱愛與尊重。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202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遺項目。
香港非遺名錄 24項
香港的非遺同樣豐富多彩,根據《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去年底的更新,現時有24個項目,涵蓋4個範疇:一、表演藝術;二、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三、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四、傳統手工藝。當中有我們熟悉的中秋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涼茶等,而粵劇是唯一一項同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

以下3個非遺項目都和農曆新年有些關係。
黃大仙信俗
黃大仙信俗是香港特有的宗教文化,源於對黃大仙的崇拜。黃大仙廟成為了信徒們祈求平安和幸福的場所,吸引了大量的信眾。信俗中的「求籤」活動也廣受歡迎,信徒通過抽籤解讀未來的運勢,民間更稱黃大仙「有求必應」。每逢除夕夜,大批信眾會到黃大仙廟爭上「頭炷香」,以祈求來年一切順利。黃大仙信俗不僅反映了香港社會的信仰需求,也成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主要流行於西貢的客家社區,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可以化解煞氣,帶來好運,所以在慶祝農曆新年、婚嫁、祝壽、祠堂開光、太平清醮等喜慶場合都會舞麒麟。舞麒麟融合了音樂、舞蹈和民間信仰,表演者穿着華麗的麒麟裝,通過靈活的動作和生動的表情,展現了麒麟的吉祥。舞麒麟的過程中,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增強了社區凝聚力,促進了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香港天后誕
天后誕是為了慶祝媽祖的誕辰。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信徒們會在各天后廟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包括遊行、香火祭拜和文藝表演。天后誕不僅是對媽祖的敬仰,還是社區凝聚力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時刻。通過各種傳統儀式和活動,參與者藉此祈求海洋安全和漁民福祉。天后誕同時反映了香港位處珠江口,海上經濟活動蓬勃的歷史及文化。
每逢農曆正月廿六是為「觀音借庫」之日,筲箕灣東大街、茶果嶺、深水埗等天后廟都會開放予公眾進行觀音借庫,保佑信眾新一年財源廣進。



文:本報記者 圖:星島圖片庫
延伸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相關新聞:每日雜誌|技出多門難辨正統 訂「傳承人」機制存隱憂 非遺推廣待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