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中窗外突現蜂巢怎麼辦? 專家教兩招預防 一個原因最好夜晚才移除
發佈時間:06:00 2025-04-10 HKT

踏入春天後溫暖潮濕,正是昆蟲活躍季節,甚至在部份住宅單位築巢而居亦屢見不鮮。近日就有住戶在Facebook群組上載相片,指家中窗戶外出現一些泥黃色條狀物體,懷疑是昆蟲巢穴,遂向網民請教。有蟲害專家看過有關照片後回覆《星島頭條》記者查詢時表示,該巢穴屬於土蜂,是不會攻擊人的蜂種,並教大家2招預防土蜂在家附近築巢。
驚見泥黃色條狀物體 居民網上求助惹熱議
日前有大埔居民在Facebook群組「大埔Tai Po」發帖並附上相影片,只見單位窗戶邊有一條長形的泥黃色物體黏附在窗戶,沒有昆蟲蹤跡,但樓主形容該物體「好硬」,遂向網民求助「有冇人知這是甚麼?」

不少網民估計是蜂巢,並指「估大多數係蜂,除非唔係」、「似蜂巢」、「黃蜂巢」;不少人更表示,該巢穴外觀可怕,「密集恐懼」、「有啲恐怖」、「睇到有啲毛管戙」。另有人指,土蜂築巢需要一段時間,驚訝樓主「養到咁大先發現」。
另外,網民亦提出了不同處理方法,有人提議「噴火器、藥餌」、「噴WD40落去,隔兩日之後就可以剷走個巢」、「可用洗潔精唧落啲洞度,一見有新洞就唧,唧到冇泥蜂黎築巢,我家有幾年試過係咁,用呢個方法試過就冇再黎。」亦有人表示可向管理處求助,但獲回覆「管理處會即時話唔係佢地責任揾業主啦,再問叫你報食環」。不過,亦有網民建議不打擾較好,「關窗即可」。
土蜂一般不主動攻擊人
消息傳出後,《星島頭條》記者以有關照片向專家查詢,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副會長陳偉強回覆時指出,圖中物體是土蜂的蜂巢,正式名稱是「蜾蠃」(音果祼),通俗名為泥壺蜂,屬胡蜂科,會用泥漿製成壺形或管形巢,在內產卵及投入小蟲後把巢密封。
他解釋,土蜂一般在每年的3至4月時開始築巢,多在門邊或窗邊,到8月至10月則是族群最旺盛時期。土蜂外形與黃蜂相似,但通常對人類沒有威脅,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只有當人去干擾或破壞其巢穴時,它們才會有攻擊行為。
蜂后通常白天外出覓食
雖然土蜂較為溫馴,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甚至是平衡生態好幫手,不一定要強行移除蜂巢。不過陳偉強表示,理解許多人看到蜂巢在住處附近會感到害怕或不適,建議尋求專業除蟲公司協助;若想自己着手處理,可噴灑殺蟲劑並小心清除,而由於白天蜂后通常會外出覓食,所以最好在晚上進行,可連同蜂后一併消滅;清除後應檢查蜂巢周邊區域,避免留下殘餘物吸引其他昆蟲。
若要預防土蜂在窗邊築巢,陳偉強列出兩種有效方法:一是使用防蟲漆(油性漆料),這種漆料可以持續有效1至2年,能夠防止昆蟲在塗漆處逗留;二是在窗邊放置蘸有醋或漂白水的棉球,這些氣味會讓蜂類感到不適,從而不會在該處築巢。另外,住戶亦可多加巡視居家環境,或請管理公司仔細檢查外牆是否有蜂巢。
延伸閱讀:香港常見蜂類有兩大種
除了土蜂外,目前香港常見的蜂類有兩大種,一是蜜峰,身形較小且多絨,以花粉花蜜為主食,而且是群居。蜜峰攻擊性較低,尾針刺中目標後,離開會拉出內臟而死去;另一種是黃蜂,包括胡蜂、虎頭蜂及馬蜂,身形較大,腰細及較光滑。牠們以昆蟲、含糖分的液體、食物殘渣為主食,群居及獨居皆有。黃蜂攻擊性較高,可多次使用尾針。
食環署只為公眾地方滅蜂
至於市民遇到家居蜂巢,可否尋找政府部門協助?食環署指,旗下防治蟲鼠隊負責防治鼠患、蚊患及其他對人類健康會有影響的節肢動物,包括蒼蠅、蟑螂、蚤、蠓、蜱、蟎。
黃蜂和野蜂並非傳染病的主要病媒,不會傳播人類疾病,對公眾健康危害不大。食環署會為公眾地方提供消滅黃蜂∕野蜂服務,但不會向已聘有大廈管理公司的私人及公共住宅樓宇,及所有私人非住宅地方提供有關服務。大廈管理公司可根據公契制定移除蜂巢的工作或向有關住戶提供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