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津貼小學】有「免費國際學校」美譽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吸引海外本地家長

更新時間:16:33 2022-09-20 HKT
發佈時間:11:33 2022-09-22 HKT

香港是一個非常着重兩文三語的地方,英文作為大部分學生的第二語言,如何學好英文、在良好的英文語境下學習,皆是家長心中的疑難,不少家長對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俗稱英文小學)更是趨之若鶩。英文小學是指除了中文科外,英文、數學、常識等皆以英文教授,學校的通告、手冊、校內通訊、早會等,都以英文為主要語言,普遍家長皆認為,若孩子能早於小學階段已在英文語境下學習,英文及其他科目的成績想必更為出眾。究竟她們的教學方法是怎樣?何以在適齡學童人口下跌仍屹立不倒?今期《親子王》找來成功轉型,主要以英文教學的津小、中英並重的學校、以及銳意國際化打造英文語境的小學,分享轉型過程及教學經驗,每間學校都有獨特的教學環境,按不同學生的能力提供適切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這些學校的共通之處,是愈來愈受家長及學生歡迎,在移民潮、出生人口下降的浪潮中屹立不倒。校長亦會分享教學小貼士,指導家長如何締造良好語境,讓學生在學習上事半功倍。

 

成功轉型英文教學為主 高質津小吸引外籍及本地家長

不同國籍、文化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不論上課或課後,都自然、自信地用英文交談,交流學習經驗,互訴心聲,這是中西區天主教總堂區學校的實際情況,學校成功轉型塑造英文語境 ,學生耳濡目染下自然學好英文,因此不論是本地家長、抑或海外專才家庭、南亞裔學生,以及內地來港學生,都對這間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津貼小學十分有興趣,令學校在全港適齡學童人數減少的陰霾下,收生情況依然十分理想,更有「免費國際學校」的美譽。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在一九六七年創校,是典型的母語教學津貼小學,但在十多年前收生不足,一度陷入殺校邊緣,學校於是訂定長遠規劃轉型,跳出固有框框,按照教育局的《課程綱要》為骨幹,進行適度剪裁,轉行國際化教學課程,以培育世界人才為目標。校方依照津貼學校的資助來辦學,在原有的資源下,要做到「校本國際化課程」,全校教師需付出大量心力,學校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除了中文科讀寫用普通話授課、聽說用廣東話外,英文、數學、常識科均以英文教學,讓學生學習兩文三語,終成功化危為機,吸納來自不同國家及民族的學生報讀,打造出津貼小學少有的多元文化學習環境,令收生人數持續上升。

 

學生背景多元薈萃

學校以小班教學,每班二十五人,在九月新學年,學生來自四十多個民族或國家,一半是本地及內地來港學生,當中不乏在內地就讀國際學校的華語學生;另一半則為非華語學生,歐美及東南亞學生各佔一半。學校除了取錄居住在中西區的學生,亦有學生居於西貢、屯門黃金海岸、錦田、各個離島等,學生背景十分多元化。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校長宗藹雯表示,選讀該校的學生大多有一定英語能力,即使部分東南亞學生在入學前是「零英文」,亦很快融入學習環境。「入學後日日跟不同學生傾談玩耍,加上有老師指導,一至三個月後都已能catchup。」學校按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需要分班分組,華語及非華語學生混合在一起上課,分為「Star Class」(星星班)及「Sun Class」(太陽班),前者適合喜歡自我挑戰的學生,後者適合需要老師多作個別照顧的學生,他們可按自己對該課題的認識選擇工作紙,學校能夠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有需要時會根據表現重新分配。

宗藹雯校長指學校推行國際化教學課程,打造出津貼小學少有的多元文化學習環境。
宗藹雯校長指學校推行國際化教學課程,打造出津貼小學少有的多元文化學習環境。

 

要英文好 多聽讀多講多寫

如何讓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學生一起學好英文?廣泛閱讀、多聽多講多寫是不二法門。宗校長表示,學校把語言融入日常生活,運用天主教正向閱讀課程,每年用一本圖書貫穿中、英文教學,所選的圖書都有中英版本,例如《三國演義》,學生可以認讀中英文生字、句式、文法等,以及認識中華文化及價值觀。「透過書中情節發展,讓學生明白戰爭非好事,亦非一定要用戰爭解決紛爭。此外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中國,了解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地的地理位置,又可認識當時的服飾、飲食文化及建築特色等。」閱讀過後,學生要把在書中學到的知識、感想表達出來,學校特設
Presentation Day(發表日),邀請家長到學校觀賞學生按書中故事創作的表演,期望學生能互相欣賞學習,聽講讀寫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提升。

學校締造英文語境,學生聽講讀寫的能力逐漸提升。
學校締造英文語境,學生聽講讀寫的能力逐漸提升。

 

至於在小學階段以英文教授數學科,不少本地家長曾擔心學生較難掌握及理解,宗校長指家長毋須憂心,該校老師把本地及歐美的數學科教學法結合,取長補短,以乘法為例,本港小學多數在二年級下學期教授,即學生在七歲時學習,學生需背誦乘數表,打好基礎,但外國是在學生六歲時開始教乘法,由「連加法」的概念引申至乘法,因此該校老師會在指導小一學生時,已經滲入連加法概念,再慢慢引入乘法概念,令學生更易掌握。學生升上小二,老師會指導他們善用乘數表,「加入Rap元素,用比賽模式去教學」,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事半功倍。至於考起不少學生的數學科應用題,宗校長直言,若應用題以中文撰寫,有時更加艱澀難明,反而用英文表達更為清晰。

 

以人為本才有助鞏固學術

學校亦參考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課程理念,把IB教學法融入校本課程中,宗校長解釋道:「IB課程講求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明白為何要學習不同的知識,善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服務社會、世界。」學校於是把學術與技能融合,推行專題式(Project-based)學習,讓學生學習從人的需求出發,尋求各種創新的解決方案。

學校參考IB理念,把IB教學法融入校本課程中。
學校參考IB理念,把IB教學法融入校本課程中。

 

宗校長相信,在十年前學校轉型之初,英文語境或許是吸引家長為子女報讀該校的主要原因,時至今日,該校更受歡迎的原因,是學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本地家長喜歡學校的多元文化,不同國籍的學生融合相處,學生中英文水平俱佳;海外家長則鍾情學校是本地津小,希望子女可從中認識香港、中國,以及學好普通話及廣東話。既有英文語境,又有本地特色的津貼小學,他們捨棄入讀國際學校不無原因。

文、圖:佘君儀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