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比堅強重要:「世界也許為難你,但你定要善待自己」︳正向教育

更新時間:18:38 2024-05-25 HKT
發佈時間:18:38 2024-05-25 HKT

香港學童的心理健康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因此有不少研究及調查結果指出要正視孩子的「心靈脆弱」狀況。談及「脆弱」,你認為它的相反是甚麼?我們往往會想起「堅強」、「堅固」、「強韌」等字眼。對國際著名思想家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而言,「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而是「反脆弱」(Antifragile)。就讓我們認識「反脆弱」。

甚麼是「反脆弱」?

塔雷伯在其著作《反脆弱》一書中,提出一個有別主流,值得深思的想法:「反脆弱」是指人們反而能在不確定、變動、風險、壓力、錯誤、傷害、痛苦等情況中獲益,甚至變得更強大,這從書的英文譯名「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可見一斑。

「世上唯有不變的就是變,因此當我們嘗試避免變動和風險,反而可能會使我們更脆弱,那不如探研如何與這些改變共存。」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玻璃杯、足球、人類的肌肉,哪一種會因為遭遇一些壓力,反更具「反脆弱」的特質?

  • 玻璃杯:玻璃會因為壓力而破碎,無法復原,故只能在沒波動的環境下生存。
  • 足球:形狀會因壓力而變形,之後卻會恢復原狀,故能抵抗較大程度的壓力,波動的環境對它的影響不大。
  • 人類的肌肉:肌肉會因為壓力(鍛煉)而變得強壯(長肌肉),故適當波動的環境,反對它有正面的影響。

人類的肌肉,比玻璃杯及足球更具「反脆弱」的特質。塔雷伯認為,世上萬物都可運用這三種結構特性來歸納。除了物體外,又以人類的免疫機制為例,就像注入適當劑量的「病毒疫苗」,反能提升我們的免疫力,減少生病的機會。換句話說,「反脆弱」能讓人們從適當的「壞事」中獲益,從「脆弱」邁向「反脆弱」,得以抵抗更多不利的環境因素。

避免成為「脆弱推手」

具有「反脆弱」特質的個體、機構及系統,往往能通過適應、學習和調整,來提高自身的韌性和適應能力。舉例說,一個「反脆弱」的個人,能藉着面對挑戰和不確定性來成長和發展;一個「反脆弱」的經濟系統,能在經濟衰退或金融危機中,迅速恢復並尋找新機遇;一個「反脆弱」的生態系統,能在自然災害後逐漸修復和進化。

另一邊廂,甚麼使人「脆弱」?雖然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存活的韌性,但為甚麼仍有生物耐不住自然環境而夭折呢?當中關鍵的因素是:「過度干預」。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例如當我們一遇上小病就立刻服用抗生素,這行為就可稱為「過度干預」,因為這會減少我們一次「鍛煉」免疫系統的機會,更可怕的是,體內的病菌可能會因長期服用抗生素而出現抗體,變得更頑強。有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了自己的「脆弱推手」。簡言之,「過度干預」換來的穩定,其實是在打造人們「脆弱」的體質;而適當的「壞事」,反有助我們獲得真正的成長。


「挫折」有助提升「反脆弱」

對本港的學童而言,我們可怎樣適度地注入「脆弱」,以培育其「反脆弱」?答案是:「挫折教育」。這是指透過刻意設計及安排的體驗,讓孩子從逆境、挫折、失敗中汲取教訓,藉回饋機制不斷改進,並在面對未知的情況下保持靈活性和創新性。

(圖片來源:fb@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
(圖片來源:fb@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

我們與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合作,為所有四年級學生,舉辦一連三天「挫節」體驗周,通過以下的策略來提升學生的「反脆弱」:

  • 提供適度挑戰:刻意安排適合孩子年齡和能力水準的難題,讓他們嘗試面對一些困難和不確定性,從而培養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適應和解難能力:
  • 培育成長思維:教導孩子靈活思考和回應變化的思維,例如鼓勵他們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案,培養成長思維及創造性思維;
  • 培養積極心態:讓孩子發現到問題中的機會和成長的潛力,以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將有助他們積極向前的態度來面對未知的考驗;
  • 應對錯誤和失敗:鼓勵孩子接受自己的限制及不足,並將其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亦思考挫敗的因由,啟發他們探索新的解決方法與提案;
  • 鼓勵決策能力: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責任,有助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下自主決策,從中學習權衡選擇和承擔後果。

比「堅強」更重要的是「反脆弱」,這是「挫節」體驗周一直以來的信念。

以「不變」應「萬變」

我們在活動中,經常提醒學生:身處的世界將是多變、幻變、巨變的年代,世上唯有不變的就是變。當我們嘗試避免變動和風險,這反而可能會使我們更脆弱。因此,與其抗拒及否定改變,不如探研如何與這些改變共存。「挫節」這類活動,正正不是抗拒及否定改變,而是學習「以不變應萬變」的生命教育實踐。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不少研究文獻顯示,「善待自己」與情緒復原力,提升生命韌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善待自己」可視作是一種提升「反脆弱」的能力,當中包括安撫自己的能力、察覺自己的錯誤並從中記取教訓的能力,以及砥礪自己前進的能力。一個「善待自己」的人,通常都會較樂觀、生活較易滿足、自主獨立、較少感到焦慮及沮喪。世界每天都在劇變,然而日子總要向前,讓我們先經歷與自己正向的連結,對自己展現善意與溫暖,再以合適自己的步調,昂首迎向每一天,循序漸進地裝備自己的「反脆弱」。

點擊圖片瀏覽10個善待自己的方法:

願我們謹記:世界也許為難你,但你定要善待自己,讓我們學習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活得完整。共勉。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踏上教育路途,自此愛上孩子,相信教育。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於是外出闖蕩,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記住「3個字」陪孩子生命同行!教育專家:「你認可一個人多少,他就能成長多少」

相關文章︳正向教育︳家長應學習收起責備善用同情 安慰撫平幼兒情緒必學兩點!

相關文章︳香港親子衝突較穗澳台高!「加減乘除」幸福法 培養孩子成幸福的人促進親子關係︳正向教育

相關文章︳《年少日記》值得反思場口︳善意與溫柔同行 學生的「無力感」與「希望感」︳林秋霞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