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賣地為滅赤關鍵 業界獻計應先恢復市場信心 撤辣後 應加糖 助專才落地生根

更新時間:06:00 2025-02-24 HKT
發佈時間:06:00 2025-02-24 HKT

預算案發表在即,外界焦點落在消滅「千億財赤」,仔細看政府帳目,地價收入大減是出現財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樓市高峰,年度地價收入屢破千億,佔總收入可達兩成以上。惟近年樓市下行、息口高企,地產商投地意欲不足,地價收入遠遜政府目標。有地產界人士認為,多管齊下盡快恢復市場信心、提振賣地收入才是滅赤良方。

中原地產創辧人施永青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直言:「如果無法在房地產恢復收入,香港財赤是無得醫的」,因香港未有新的主要收入來源前,沒條件放棄賣地收入。

皆因地價收入過往多年是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過往樓市好景,土地收入屢逾千億元,佔政府收入最高近27%。惟近年樓市低迷,2023/24年度地價收入僅196億元,佔年度政府收入3.6%。市場推算,今個財政年度地價收入暫約70多億元,較政府預算的330億元只達標兩成,因近期發展商投地意欲不高,出價亦保守。

施永青:賣地條款允入紙修訂

為此政府近期優化了招標條款,例如曾流標的東涌第106B區地,上周新地以6.02億元投得,每方呎樓面地價約1501元,今次條款沒要求興建政府設施。施永青認同,不應該將興建公共或社福設施納入賣地條款,「地價看起來會高一點,起碼這一刻被人覺得地賣多了、每呎樓面地價升了,氣氛會好一點。」他又提議,若發展商認為有關條款不符合市場需要,也可以讓他們申請修改,提升投地意欲。

麥萃才:底價設10%調整空間

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政府招標賣地底價是參考歷史成交價釐定,在市況持續向下時,可能出現滯後情況,符合不了市場需求,建議賣地機制引入一定彈性,如容許在既定底價有5或10%調整空間,以提高賣地成功機會,維持庫房有合理收入,並穩定土地供應,不過做法亦需平衡市場觀感,避免外界認為政府對後市缺乏信心,加劇樓市跌勢。

近日有地產界市場建議政府恢復勾地,相信地皮成功被勾出,成功出售機會也更高。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直言,不宜「走回頭路」,因現時招標制度讓政府保留土地供應的主動權。事實上,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回應有關建議時亦表明無意重推勾地,以免削弱政府的主導權。

要提升發展商投地意欲,有聲音建議政府減買樓印花稅,刺激市民置業意欲。都會大學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高級講師林一鳴坦言幫助不大,置業者不會因為減一兩個巴仙而買樓,「每個人買樓都當然希望樓價升才買!」

關焯照:減私樓供應穩定樓價

關焯照亦認為減印花稅的效用很瑣碎,他提議政府從供應着手,將現時公私營房屋供應七三比,暫時調整至八二比、甚至九一比,即壓低現已供過於求的私營供應。他解釋,私樓供應預期減少,市民預期「未來幾年沒有這麼多私樓」,可提振需求,慢慢穩定樓價。他說曾蔭權在任期間,政府停止賣地,亦是以調節供應來穩定樓價,但當時做得太極端,沒有持續造地。他又說,當樓價穩定下來,政府便可將公私營房屋供應回復七三比。

施永青則認為,香港樓市並非沒有購買力,問題是缺乏信心,他說政府是時候給市場更清晰的訊號,鼓勵投資者重投市場,因為既有用家,又有投資者,樓市才可重新活躍起來。另外他再「解畫」為何主張看住宅落成量,而非潛在供應量。「這一刻想穩住房地產市場,就應該告訴市民現在是落成的高峰期,但這個高峰期接下來兩三年就會過去,過去之後可能會出現一個供應短缺。」他說,從現時賣地、住宅樓宇開工情況看,未來出現住宅供應短缺並非危言聳聽。據中原地產統計,2024年私人住宅落成量達24,261伙,是20年新高,而今明兩年則預計回落至2萬伙以下。房屋局則在去年12月底指,未來3至4年私樓潛在供應量約10.7萬伙,數字連續三季下跌。

施永青建議政府「加糖」,可推行印花稅假期。
施永青建議政府「加糖」,可推行印花稅假期。

施永青建議政府除了撤辣,還可以「加糖」,除了業界建議的下調印花稅,也可仿傚英國曾推行的印花稅假期,在指定時間內免收印花稅,鼓勵置業者盡快買樓。另外,去年放寬俗稱「投資移民」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買樓限制,購買樓價5000萬元以上的物業,當中1000萬元計入投資總額,施永青質疑:「為甚麼不計到十足?這似乎對買樓投資者歧視!」

相關文章:地建會籲降投資移民買樓門檻 倡徵百元印花稅擴展至400萬樓 不少內地老闆級人士帶資金來港

林一鳴:支援人才助落地生根

去年撤辣後,內地客漸漸撐起本港樓市,有統計指去年共錄得逾1.1萬宗「普通話拼音買家」入市個案,購買一手樓的金額佔比更高達四成。就進一步激活專才、優才客的購買力,林一鳴建議完善人才政策配套,他指現行政策存在重審批、輕支援的問題,建議參考內地做法,協助他們的事業發展,提供實質支援如創業資助等,讓他們能在香港落地生根。

記者:葉卓偉

相關文章

業界倡MPF作置業首期 助年輕人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