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旭倡盡快開設第三間醫學院 招生應以大學畢業生為目標 廣納各地人才
發佈時間:19:10 2024-07-09
本港醫生人力持續不足。雖然公院近年不斷增聘非本地培訓醫生,本港兩大醫學院亦漸增醫科學額,惟根據《醫療人力推算2023》推算,至2040年推算全港仍缺1200名全職醫生。醫管局前主席胡定旭日前倡議,本港急需增加第三間醫學院,且建議參照英美課程招收持大學學士學位畢業生入讀。他向《星島》闡述,招收大學畢業生可避免搶走現有醫學院的文憑試學生生源,廣納世界人才,且有利促進人工智能(AI)等新科技在醫療層面中的應用,「如工程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在新醫學院中便可深度鑽研醫療科研應用。」
全職醫生缺口難以填補
根據《醫療人力推算2023》推算,本港全職醫生缺口將在2030年達高峰的1570人,預算在10年後逐步收窄,人手差距仍逾千人。即使港大及中大醫學院近年屢增學額,每屆醫科生學額已由2017/18年的470人,增至2023/24年的590人,仍難以填補缺口。胡定旭指,面對本港人口老化,現時是增訓更多醫生的關鍵時刻,倡政府應盡快啟動籌辦第3間醫學院工作,目標在2027/28年度錄取首批學生,「非本地培訓醫生完成服務年期後,很可能會離開香港,還是要培訓更多本地人才始能穩定人才庫。」
對新醫學院會否構成教學人手及生源的「惡性競爭」,胡定旭相信本港是具吸引力的地方,能從世界各地吸引到傑出的教授,倡新醫學院應聚焦在海外及國內「請人」,「內地不乏好叻的教授,可作為人才庫;也可避免與現在兩所醫學院互相搶人。」
醫療創科應用已成大趨勢
另一方面,他認為效法英美體制,將大學畢業生列為入讀資格,可將生源擴展至更高層級,而非局限於文憑試學生,「內地及外國有很多優秀大學畢業生,新的入學門檻有助本港吸納更多精英。」他又謂,醫療創科應用已成大趨勢,醫科亦不應局限於本科生培訓,「讓有工程、生物科學背景的大學畢業生讀醫,有助促進新醫療科技發展。」胡強調,新醫科課程應有新思路,修讀時間可考慮壓縮,未必要6年制,「也可考慮設專研方向,但細節要待院校決定。」
翻查資料,科大、理大、浸大均曾表態有意開新醫學院。當中理大最有地利優勢,若坐公共交通,距離可作為教學醫院的「龍頭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僅約12分鐘車程;最近浸大的亦是伊院,車程約32分鐘,「次選」聯合醫院要約41分鐘;科大「首選」也是聯合醫院,車程約30分鐘。對教學醫院距離,會否影響院校「成功爭取」機會,胡認為教學醫院未必需就近院校,規模大小也非最重要考量,「最重要是有地方可教醫科生,相信必有龍頭醫院合適。」
記者 脫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