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促政府出手協調 重建同盟止跌勢 灣區港口浪「捲」不停 本港航運地位危危乎

更新時間:09:15 2024-12-24
發佈時間:09:15 2024-12-24

《大灣區四流五通系列》之貨物流動篇

本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與大灣區聯通擴大了物流網絡及優勢,惟經濟不景及地緣政治影響下,香港整體貨運量大不如前,其中海運整體進出口數字,在過去6年下降30%。有業內人士指,中國整體出現「內捲」,除了珠三角港口同盟未如預期中建立,大灣區區內港口亦出現浪費性投資,引致破壞性競爭。要阻止跌勢,業界認為政府需有遠見,落實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同盟」,並從政府層面作出協調,鼓勵港口之間公平競爭,穩定業界軍心,本港才有望重拾國際及亞洲中轉樞紐港的角色,重現光輝。

貿易及物流業是本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惟在競爭激烈的貿易市場下,整體貨運量今非昔比,當中更以海運的表現最為失色。曾有12年高踞全球最繁忙貨櫃港榜首的「香港貨櫃碼頭」,去年的吞吐量跌至1440萬,在其中一研究機構的榜單上首次跌出全球十大,揭示本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正逐步「失勢」。

按運輸方式劃分的貿易數字(百萬港元) (表一)。
按運輸方式劃分的貿易數字(百萬港元) (表一)。

 

海運進出口量6年降3成

本報按運輸方式劃分及整理疫情前後數年的貿易數字(見表一),只見海運、陸運及河運的整體進出口數字皆呈下降趨勢,其中在2018年的海運整體出口及進口貨值,分別達6348億港元及7045億港元,其後逐步下跌,及至去年,相關數字分別只有約4207億港元及5039億港元,5年間跌幅約為33.7%及28.5%。若以港口貨物吞吐量計算,跌幅更加顯著,2018年海運貨物的總吞吐量達1.64億公噸,但去年則只有1.15億公噸,差距約4940萬公噸(約30%)。

參考香港海運港口局《香港港口運輸統計摘要》,本港整體貨櫃吞吐量同樣拾級而下。其中葵青貨櫃碼頭總處理能力為每年逾2000萬個標準貨櫃(TEU),但其吞吐量由2018年約1550萬TEU,跌至2023年約1100萬個,今年首8個月的吞吐量僅690萬TEU,對比去年同期約740萬,相差50萬。

香港貨櫃碼頭商會解釋,全球經濟放緩,加上地緣政治環境、通脹及鄰近港口競爭等因素,皆令貿易需求減少。會方續說,大灣區部分港口受惠於當地補貼政策支持,使香港港口處於不公平的營商環境,加劇吞吐量的下跌;來年美國對中國貨物的關稅和船公司航線重組等議題,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貨運量無可避免會受影響,程度現時難以估計。」

海運學會亦言,長久以來貨櫃轉口貿易在香港佔比居高,當中大多貨物來自香港與珠三角地區,但深圳鹽田和廣州南沙港等港口快速發展,加劇區內競爭,使香港作為中轉港的地位持續下降。此外,現時客戶對船公司的準班率要求高,聯盟都會考慮減少掛靠港口以增加在海上的時間。

香港海運貨物的總吞吐量,由2018年達1.64億公噸,下跌至去年只有1.15億公噸。
香港海運貨物的總吞吐量,由2018年達1.64億公噸,下跌至去年只有1.15億公噸。
港府去年公布《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
港府去年公布《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

 

珠三角同盟未如預期建立

翻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列明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國際競爭力,除了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更要增強廣深國際航運綜合服務功能,與香港形成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港口、航運、物流和配套服務體系。但5年過去,「港口同盟」尚未建立,灣區整體更有「內捲」現象,預期香港與各港口的差距只會不斷擴大。

「我覺得競爭不是在中國的其他港口,反而是華南自己打自己!」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不諱言,現時大灣區區內的港口有不少浪費性投資,引致破壞性競爭,「互相內捲沒有意思。」他解釋,現時華南港口提供經濟誘因予國際船公司,惟香港、深圳港口是商業營運,不可用公帑補貼,形成不公平的營商環境。他直言,早年業界曾倡議成立聯盟,最終無以為繼,至今日內部互相競爭,中央有必要出手協調。

本報整理大灣區內各港口資料(見表二),近年的港口貨櫃吞吐量呈斷崖式下降,由2018年約1981.3萬TEU,跌至2023年約1440.1萬TEU,反觀深圳和廣州港口的吞吐量直線上升,前者在6年間,由近2573.6萬TEU飆升至約2988萬TEU,後者則由1878.5萬TEU,去年上升至逾2392萬TEU,反超香港。以今年首10個月的數字比較,香港的估計數字為1131.1萬TEU,而深圳和廣州港口分別達2766萬TEU及2206萬TEU,相差甚遠。

大灣區主要港口貨櫃吞吐量(TEU)(表二)。
大灣區主要港口貨櫃吞吐量(TEU)(表二)。

 

面對價格服務質量多方面壓力

經營現代貨箱碼頭的九龍倉集團曾直言,本港貨櫃碼頭經營嚴峻,廣深搶生意恐再惡化,在全球供應鏈及航運聯盟調整之下,料本港港口業今年「失多於得」。香港理工大學航運研究中心主任黎基雄教授指出,現時情況依然危急,廣深持續提升服務質量和價格競爭力,更致力發展智慧港口,「搶走部分以前經香港處理的貨物。」他形容,香港面對價格、服務質量、生產力和性價比的多方面壓力,部分貨運公司或因而選擇其他大灣區港口。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席主管葉文祺亦言,明年航運業將迎來不少轉變,歐洲地中海航運(MSC)和馬士基(Maersk)所建立的聯盟即將宣告結束,後者與另一航企籌組新聯盟「Gemini Corporation」,香港並不在其航線網絡之內。他續說,部分聯盟正減少旗下航線停靠香港的次數,甚或傾向把航線集中在最大規模、最重要的港口上,「若然情況無法逆轉,香港的貨流或會被其他更大的港口分薄,故當局與業界需合作開拓更多航線網絡,加強港口競爭力。」

多項因素「夾擊」下,葉文祺指,隨規模巨大的航運聯盟形成,大灣區內的港口有必要在定價、招商、航線布局、服務等營運範疇開展更密切的合作,以增強集體定價權。他建議當局參考國際間成功的港口聯盟模式及案例,如寧波舟山港、日本阪神港及美國西北海港聯盟等,再與灣區內的其他港口協調和形成合作機制,合併港口運作。

面對大灣區經濟和貿易繼續深化,香港貨櫃碼頭商會期望,港府積極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增強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跨境貿易服務,亦盼通過政府層面的協調,鼓勵大灣區港口之間的公平競爭,避免不理性的內耗。商會相信,香港作為轉口樞紐,仍將扮演重要角色。

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近日突破3000萬TEU。
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近日突破3000萬TEU。
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近日突破3000萬TEU。
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近日突破3000萬TEU。

 

盼落實「三地一鎖」等措施 開拓陸運新機遇

本港陸運貨物貿易同樣受到威脅,政府去年10月公布《現代物流發展行動綱領》,盼透過落實「三地一鎖計劃」和「空陸鮮活產品專屬快線」等措施完善多式聯運,善用港珠澳大橋,積極開拓廣東西部以及鄰近地區的新貨源和跨境陸路貨運新機遇。

善用港珠澳大橋開拓鄰近地區

香港理工大學航運研究中心主任黎基雄教授指,業界普遍支持上述倡議,但仍要考慮如何進一步推廣,以實現更廣泛的採用,並思考如何通過與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更深入合作,縮短跨境貨物的過境時間。香港貨櫃碼頭商會則建議,協調及簡化香港與大灣區城市之間跨境貨運的通關安排,例如在港深推行跨境貨物「兩地一檢」,提高跨境貨運的效率、縮短時間和成本,發揮香港自由港的優勢。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期望,跨境貨車能逐步開放,做到「港車北上、北車南下」,「希望可藉此降低費用,能與深圳港口競爭。」

本港陸路進出口貿易同樣受到威脅。
本港陸路進出口貿易同樣受到威脅。
受電商貨物影響,本港今年首10個月的空運出口貨價,有一半呈負增長。
受電商貨物影響,本港今年首10個月的空運出口貨價,有一半呈負增長。

 

電商壓運費 港首10月空運出口價負增長

隨着三跑道系統於11月底正式啟用,香港國際機場日後每年能處理1000萬噸貨物。但有業內人士直言,本港今年首10個月的空運出口貨價,有一半呈負增長,長遠需要正視問題。

貨運公司承擔退貨成本經營困難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形容,空運貨量仍然「健康」,但今年首10個月的空運出口貨價,有一半呈負增長,「貨量增加,價格卻有所下跌。」他解釋,貨量增加主要源於「電商貨」,但電商的議價能力高,甚至利用苛刻條件壓低運費,使業界尤其貨運代理的經營十分困難。他續說,電商貨因質量等問題,普遍有一半貨物需退貨,「平台退貨不收客戶錢,盈利被壓縮,再去壓縮下游的服務商,貨運公司需要免費處理退貨,更要承擔貨物破損。」他認為,長遠需正視問題。

他另提到,現時機管局希望引入更多航空公司和航點,建議可考慮接受更多廉航,「對香港作為一個空中樞紐是重要的,多客人、多航班匯聚,加上可帶貨,能更鞏固香港世界商業中心的地位。」

每日雜誌組

《大灣區四流五通系列》

消費流動篇:每日雜誌|北上南下人流逆轉近三倍 品牌大肆攻港開逾180店 灣區深化聯通 消費市場歷巨變

人口流動篇:每日雜誌|去年逾10萬宗內地申請獲批 住宅租金連升2年 來港人口勢增 「留才」更顯關鍵

 

資金流動篇:每日雜誌|南北向交投創新高 駐港內企增20% 兩年引進近千企 助更多內企走出去 拼盡優勢做好超級聯繫人

數據流動篇:每日雜誌|接50宗大灣區標準合同備案 籲參考內地分級分類 跨境數據流通更廣更易 數據安全立法須細緻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