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達人——撮合創新科研企業與投資者 科學園誓做「超級媒人」

       香港年初被評為最有潛質成為下一個矽谷的地方,全球創新指數位列亞洲第一,科學園作為本港科技公司的基地,肩負帶動創新科技行業向前走的重任。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表示,他們以成為業界「超級媒人」為目標,又擔任有潛質的本地科技公司的「保母」,助他們走出世界,更期望未來的科研成果可助本港經濟「再工業化」。記者:郭增龍攝影:陳嘉樂
      科學園近年積極招攬本地及海外的科研公司進駐,內地大型電子企業TCL集團即將在科學園第三期內,建立科研基地。馬錦星認為,本港科研競爭力高,本地多所大學均有知名教授從事科研及人才培訓,而作為國際城市,本地科研公司亦不乏資金投資機會,唯一問題是當研發成果出現後,如何將成果轉化為產品,幫助本港整體經濟創富,包括製造就業機會、出口、本地生產總值等。
      本港五大科技領域
      馬錦星認為,最佳的解決方法是為科研企業做好配對工作,他們過去積極為科學園內的公司「牽紅線」,包括邀請投資基金經理來港與科研公司人員認識,讓創業者找到資金出路;又為希望走出國際市場的內地廠商與科研人員會面,了解科技可否提升其產品競爭力。而他們下月更連續第十年舉辦「亞太創新峰會」,提供平台雲集世界各地的業內人士,包括大學學者、公司董事及各地政府代表,發掘科研合作機會,「希望可以讓大家有更多了解,令科研行得再快一點。」
      要推動本港科研發展,培訓年輕科研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科學園早前提出本港有五大科技優勢領域,包括生物科技、資訊科技、新材料應用研究、機械人技術及綠色科技,並為有志進軍這些領域的初創科研企業,進行培訓及資助。馬錦星指,他們在過去十年已培訓三百家科研企業,除了提供租金優惠,更會教授他們如何「整靚」公司的Business Plan(商業模式),甚至是如何在傳媒面前推銷自己,「年輕科學家最大問題是他們欠說話技巧,不懂得包裝自己。」
      將技術變成產品
      在眾多初創企業中,科技園物色了其中四家有潛質成為世界級的公司作重點培訓,並保送他們出國競爭。馬錦星指,他們研發的產品在技術上已有突破,更在國際上領先其他同業,例如用光纖偵測漏煤氣、漏水,及可將IC(集成電路)印在衫上,可用作研究運動員的動作,甚至推動未來物聯網的發展,「現在他們只差可以製作成市場需要的產品。」
      馬錦星有信心,本港的科研人才有能力創造出普及的科研產品,他以九十年代本港推出的「八達通」卡為例,「香港是全世界第一個做這件事,它應用射頻技術,製成一個連八十歲的婆婆都懂得使用的科技產品。」
      「香港不應該只着重一、兩個行業的發展,我們的經濟體要好像八爪魚一樣有多方面,可以因應環境而變形,以抵受外來的風險衝擊。」馬錦星期望,發展科研技術長遠可令本港工業復興,由七、八十年代的密集式工業,轉變為倚賴高科技器械運作的工業,令香港的經濟結構更健康。
      掌握基本功利創新
      二千年的科網泡沫爆破,令不少投資者損手,更打碎不少人的資訊科技夢,但馬錦星認為,資訊科技(IT)在港仍然大有作為,更缺乏人才,望有志的年輕人加入。
      IT業缺乏人才
      IT在七、八十年代是新興行業,由於平均薪酬高,令很多人爭相報讀相關課程,自二千年的科網泡沫爆破後,很多人以為讀IT已經沒有前途,頓時成為冷門學科。但馬錦星指出,當年「爆破」的只是科網股及炒家,IT業仍大有前途,業務將會爆炸性增長,「如果大家有留意,當時仍然留下來做IT的公司,全部都成功了,馬雲的生意正是科網泡沫爆破前一年開始,如果當時他也放棄,就不會有今日的阿里巴巴。」
      馬錦星鼓勵年輕人投身IT業前,應先修讀電子工程等學科,掌握IT應用及保安等基本技術,「很多年輕人不想花時間學基本技術,覺得利用已有的素材去寫App,已能製成產品,他們不明白掌握基本技術,有助演繹技術,更懂得如何思考做出創新的產品,長遠對生意幫助很大。」
      企管達人 本報記者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表示,他們以成為業界「超級媒人」為目標。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表示,他們以成為業界「超級媒人」為目標。
■馬錦星指,本港科研公司致力將已有技術轉變成市場需要的產品。
■馬錦星指,本港科研公司致力將已有技術轉變成市場需要的產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