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跨部門專組督導 在全社會實踐「兩文三語」

推廣兩文三語,是香港的既定政策,惟港人的語文能力,卻被指一直下降。新一份《施政報告》表示正全面檢討現有課程、師資、教學法和社會環境,務求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近日亦有官員表明要在不同領域加強推廣兩文三語,以鞏固提升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令人感到改革似乎山雨欲來。

兩文三語一直是港人的獨特優勢,不論在聯通世界、參與內地龐大市場、維持社會經濟活力、匯聚中西文化上,都起着關鍵作用。近年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英語及普通話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尤其是通關後港人北上消費成風,以至在大灣區升學、就業或生活均需要與內地銜接,加上近年各行各業包括醫護、航空業、建造業等皆嚴重缺人,未來輸入外地專才及勞工勢增,用上英語及普通話的機會亦會有增無減。

事實上,政府很多宏觀層面政策,無論是打造國際大都會還是教育樞紐等品牌,都需要語言政策的配合。可是,回顧香港推動兩文三語的政策,卻未能與時俱進匹配相應需求。

自香港回歸以來,政府已花了數以十億計的公帑以推廣兩文三語政策,包括成立「語文教學支援組」,為學校提供額外津貼,設立英文科和普通話科基準試,推出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獎勵計劃,加強大學生語文要求。又把普通話科納入小學和初中必修課程,繼而成為中學會考選修科,推動「普教中」,又在職場推行「職業英語運動」等。

但諷刺的是,港人語言能力,沒有明顯進步,反而有倒退跡象。除了「普教中」爭議不斷,以致未有很大進展;在英語能力方面,無論是學術研究結果,抑或公開試成績、教育界體會,甚至普羅市民的觀察,都不約而同有此結論。

有研究指出,99%的本地受訪者以廣東話溝通,62%能使用英文,68%能使用普通話。但對三語都能達到高階應用水平的人士仍然較少。另據EF全球英語能力指標(EFI),香港排名長期徘徊在30左右,在亞洲僅排第4位,較不少亞洲國家如星、馬、日、韓等為低,水平與中國內地、澳門同屬中級程度,可見港人兩文三語競爭優勢逐漸收窄。

兩文三語能力欠佳,最大原因是語境及風氣不足。以本港的英語教育為例,學生仍靠死記硬背,未有以溝通為軸。此外,目前語言政策只停留於教學層面,除了服務少數族裔的團體,未見延伸至其他公共領域。當局明顯也意識到這問題,才提出要把語言政策推廣至不同領域。要達成這個目標,政府應設立更高層級的「跨部門工作小組」,去督導「教育以外的不同領域」,以加強香港整體人口的語言能力。

在教育領域上,政府應明確設立「兩文三語」路線圖,確保在學校教育中普及和提升普通話和英語的教學質量,包括培訓和招聘具備相應語言能力的教師,制定教材和課程,提供學習資源和設施。同時將語言學習與其他學科結合,例如在STEM學科中提供雙語教育;又或舉辦國際學生、粵港姊妹學校語言交流活動、演講比賽,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成效。

除了學校外,政府亦可協助各行各業制定行業的語文路線,鼓勵企業推動雙語培訓計劃,如提供職業語言工作坊或資助員工報讀語言課程。

在社區層面上,政府可以組織或支持社區建立語言學習社區,例如線上論壇、文化節慶、語言學習小組,以促進兩文三語的學習和實踐。此外,應善用科技資源,包括提供在線學習平台或虛擬語言學習工具,方便市民進行自主學習,提升語言能力。

近年港人透過流行歌、劇集、電影等耳濡目染,普通話水平漸有改善,政府應將影視層面納入發展策略,提供多語言的媒體資源,例如透過電視、廣播或網絡節目,以及舞台劇或電影放映等,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和學習不同語言。

提升港人「兩文三語」能力是保持香港在全球化競爭力的要素。港府制定的「兩文三語」政策,不應僅僅是教學語文政策,更應成為全社會的語文政策,才能為本港經濟長遠發展的競爭力,打造堅實的基礎。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