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消除障礙落實政策 藉電子支付提升的士業 | CEO有料到
香港的士服務一直備受批評,政府最近連番出招,繼早前引入的士車隊制度,近日再提出立法強制安裝「車cam」及電子支付設備,藉以提升服務質素及透明度。相對於安裝「車cam」,電子支付的推行較為業界抗拒,背後既有對科技適應的顧慮,也牽涉深層次的行業利益問題。若要落實此政策,政府與業界必須攜手合作,消除當中的障礙。
為回應社會呼聲,檢視的士行業的整體營運和管理,當局提出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除要在車廂內安裝攝錄系統,包括車廂攝錄機、行車紀錄儀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還要提供至少兩種電子支付方式,包括二維碼和非二維碼的支付方式。
就增設攝錄系統可能引起公眾疑慮,當局已表明日後影音紀錄會被加密、限制擷取權限等,市民和司機的私隱均得到保障。業界普遍爭議不大,唯一憂慮是營運成本上升,盼政府提供資助。
至於電子支付,政府透過立法來解決,是考慮到本港的士牌照的擁有權分散,若單靠宣傳教育,估計需時頗長才能達至全港的士廣泛提供電子支付的目標,因此才一鎚定音。
事實上,電子支付已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內地的移動支付,還是本地的電子消費券計劃,均顯示市民接受度已非常高。本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港鐵、巴士、電車等已接受不同電子支付方式,的士沒理由落後。部分的士司機聲稱「唔識用」電子支付,表面看似是年長司機對科技的抗拒,但實際上不少年長司機每天在車內使用手機搶單,熟練地操作導航等功能,可見適應電子支付並非難事。
真正的問題在於,業界多年來習慣只收現金,這種模式不僅便利,也難以追蹤收入,從而為部分司機提供了避稅的空間,這一點業界也直認不諱。電子支付的強制推行,意味着每一筆收入都會留下數據痕跡,令稅務局更易掌握司機的實際收入。這種透明化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切實利益的威脅。
其他原因則涉及成本問題。政府要求司機安裝電子支付設備,但拒絕提供資助,令一些司機感到不滿。對於個體經營者來說,這是一筆額外開支,雖然並非天文數字,但在收入不穩定下,仍會增加經營壓力。即使近年電子支付平台為搶佔市場,提供免手續費優惠,但業界擔心電子支付成強制要求後,優惠會消失,手續費亦逐漸調高,因而卻步。
此外,政策的成效很大程度取決於執法力度。目前雖已有1萬輛的士安裝八達通付款機,但實際使用量卻遠低於此。部分司機仍以「壞機」為藉口拒絕使用。政府必須制訂罰則,加強監管,確保政策落到實處。
當然,任何改革都需要時間適應。政府在推行政策的同時,應承擔起更積極的角色,主動提供支援,例如資助安裝電子支付設備;又或聯合支付平台,免費提供或低價租賃支付設備,並負責後續維護工作;甚至使用乘客手機直接掃碼支付,減少對硬件設備的依賴。這樣既減輕司機負擔,也讓支付機構得到市場機會。同時,加強對電子支付的宣傳和教育,讓司機和乘客了解電子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至於業界最擔心的稅務問題,主要取決於政府取態,是否規定在支付系統登記司機身份、保留交易紀錄,又或會否透過電子支付處理的士司機交稅問題等,政府應該制訂明確的稅務指引,並建立專門的稅務資源平台,讓司機了解使用電子支付的稅務影響,從而減少他們對於稅務查核的恐懼感。
業界也應主動擁抱新科技,善用電子支付提升競爭力,如成立基金持續幫助業界改善服務,針對年長司機提供免費培訓,甚至設立技術支援熱線,協助解決操作上的困難。並強調電子支付對業務增長的潛在好處,如也能減少攜帶現金的風險;吸引更多年輕乘客和外地旅客,提升司機服務頻率及收入;更可改善乘客體驗,提升的士行業的專業化形象。
畢竟,白牌車的崛起正好說明市場對靈活支付方式的需求,的士行業若再不變革,恐怕將進一步失去市場份額。加上各個車隊未來半年內會陸續投入營運,落地時都已配備有關裝置,的士個體戶應藉今次改革與車隊睇齊,避免大幅落後於網約車,亦有利推動整體業界與時並進。
電子支付是未來交通服務的必然趨勢,香港的士行業若要擺脫多年來的頹勢,必須正視改革的必要性。政府需要在政策推行中解決成本與執法問題,而業界也應拋開固有利益,為行業的長遠發展做出改變。隨着科技的進步,的士服務不應再成為城市現代化的阻力,而應成為城市便利生活的重要一環。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