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慳使減少財赤 多用優質國貨 | 社論

  港府連續數年錄得千億財赤,開源節流,成為各公營部門當務之急。據醫管局最新年報顯示,2023至24年度其總收入達984億元,惟892億元屬政府補助,盈餘不足10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月發表,財爺早已放風推出節流措施,而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昨天向傳媒稱,儘管政府財赤不會影響第一個10年建院計劃,但未來或需考慮採購內地質優價平的醫療儀器,以節制成本。

  引入內地製醫療儀器,或許會引起部分人士關注,但此憂慮只停留在舊時印象。內地醫療器材業的確起步較遲,但經過奮起直追,尤其是2011年有「十二五」的政策扶持,行業近年已見成功與國際標準接軌,出口額保持增長,由於質優價平,更受外國市場歡迎。除了硬件外,現時內地的前期醫健服務供應大、質素好,而且輪候者較少,當局亦可鼓勵病人回去作篩查,早發覺,早治病,減少潛在醫療成本。

  國產貨在國際市場抬頭,其實只要質量符合水平,當局的採購程序實不必執着於歐美產地的迷信。如同電動車的發展一樣,去年比亞迪生產的純電動車靠着實惠價格和質素,產量首超行業霸主特斯拉。如果當局在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時,可考慮大批引入國產新能源車輛,這既能節省成本,又能推動內循環,以近水樓台的位置,迎接國貨年代到臨。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