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貿易戰重構全球供應鏈 港商須轉型尋新平衡 | CEO有料到

2025年2月4日晚,美國郵政(USPS)突然宣布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包裹,同步暫停的還有美國海關的小額包裹(De Minimis)清關程序。然而,這項被視為中美貿易戰再升級的舉措僅維持12小時便「急轉彎」,美國郵政隔日清晨即撤回禁令。
這場「半日鬧劇」看似政策反覆,實則曝露美國在遏制中國與維繫自身利益間的矛盾:既要打擊中國電商藉「小額豁免」政策低價傾銷,又難以承受全面封鎖帶來的物流癱瘓及消費者反彈。
此事件背後,是中美貿易戰從傳統製造業向數字經濟與供應鏈話語權的延伸。特朗普政府取消對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稅優惠,劍指中國跨境電商巨頭希音(SHEIN)與拼多多旗下Temu——兩者憑藉中國供應鏈的低價優勢,在美國市場份額不斷飆升。美國國會報告直指,這兩大平台佔據小額豁免包裹量的三成,其快速擴張被視為「中國模式」對美國零售業的系統性威脅。
不過,削弱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機制,美國本土消費者亦要支付關稅,增加購物成本。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便警告,將使消費者損失數十億美元,對美國的消費也會造成一定衝擊。
美國對「中國製造」的全方位圍堵,作為中國國際物流中轉站的香港也被直接針對。美國此次將香港與內地「捆綁」制裁,猶如不再承認香港是「獨立關稅區」。自2020年後,美國已逐步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此次更直接從物流層面打擊其轉口貿易功能。雖然目前香港處理的中美轉口貨物中,小額電商包裹佔比不大,香港產品出口到美國亦僅佔本港總出口量0.1%,惟一旦美國長期收緊清關,香港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地位將被弱化。
更深層的危機在於,香港的「超級聯繫人」功能勢進一步受限。過去依託「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香港得以在中美之間扮演緩衝區,但隨着美國將香港視為「中國普通城市」,其國際商業網絡的不可替代性將受到衝擊。
美國取消小額豁免政策,明顯直擊中國跨境電商的商業模式核心。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數據,美國小額豁免包裹數量從2015年的1.39億件增至2023年的13.6億件,其中近半來自中國。另據美國國會報告指出,中國小額包裹出口額從2018年的53億美元飆升至2023年的660億美元。
這種爆炸性增長建基於「免稅直郵」的紅利——賣家將商品化整為零,通過郵政系統以個人包裹形式避開關稅。而香港郵政的收費較國際快遞公司低30%-40%,因而成為中小電商的首選渠道。然而,這種模式的脆弱性在政策變動下一覽無遺:深圳跨境電商協會坦言,短期內行業可能出現「斷崖式下跌」,部分中小賣家恐遭淘汰。
因應近年變局,中國電商企業已開始尋求「繞道而行」。例如,SHEIN除在美國開設配送中心,更在墨西哥與土耳其設立區域中心,通過「第三國貼標」將商品改列為當地生產;Temu則加快布局海外倉。然而,這些策略面臨高昂成本與地緣風險,因海外倉模式需預先囤積庫存,資金周轉壓力倍增;而供應鏈外移可能削弱中國製造即時響應市場的優勢。
近年地緣衝突與保護主義正逼使供應鏈由全球化走向區域化與冗餘化。例如,美國零售商已要求中國供應商在越南或墨西哥設立「備胎工廠」,以滿足「中國+1」的採購要求。這種轉變對香港構成雙重打擊,一方面轉口貿易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新加坡、杜拜等競爭者正搶奪區域樞紐地位。
香港航空、物流及電商股已現下跌,若貿易戰持續升級,相關板塊估值或進一步承壓。面對中美角力,香港企業亟需擺脫傳統的「轉口貿易」路徑依賴,加速轉型步伐。策略之一是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發展跨境電商金融服務。例如,為中小賣家提供供應鏈融資,降低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其次是加速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以對沖風險。香港可憑藉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定,協助企業在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建立「前店後倉」模式——即在當地設展示廳與小型倉儲,結合香港的跨境直播電商引流,實現「零庫存、快周轉」的輕資產運營。
其三,港商需針對不同市場設計「關稅最優化」方案。例如,將高關稅商品拆解為零配件分裝出口,或利用香港原產地認證規則(如「CEPA」)重新定義商品來源。
美國對中港包裹的「半日禁令」,恰似當前中美經貿關係的縮影:雙方在激烈博弈中仍保有「不斷鏈」的底線思維。對香港而言,與其糾結於「獨立關稅區」名分的存廢,不如正視全球供應鏈重構的現實,將自身重塑為專業服務平台。而中國製造及中國跨境電商則需擺脫「低價內捲」,轉向技術創新與品牌溢價,方能在關稅高牆外開闢新戰場。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