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公院收費改革 須平衡共付責任與醫療公平 | CEO有料到

上星期,香港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出台,急症室診金將上調至400港元,藥品收費分級及全年自付上限等政策也一併調整,預計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方案公布前,已在香港社會引發廣泛討論。這次改革的核心目標,是在當前醫療資源錯配、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緩解公營醫療系統的財政壓力。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妥善處理「能者共付」責任與「重症優先」公平保障之間的平衡。
目前,香港公營醫療系統承擔了全港近90%的住院服務。然而,根據醫管局資料,60%的急症室患者屬於非緊急情況,75%的專科門診病人是穩定的新病症。由此可見,普通科門診與急症室長期被非緊急病例擠佔。與此同時,重症患者卻面臨自費藥物和醫療器械的經濟壓力,部分癌症患者年負擔超過百萬港元,形成了「輕症資源過剩、重症保障不足」的困境。
以哮喘吸入劑為例,公立醫院收費為15港元(16周藥量),僅為私營市場的0.5%,藥品的採購與儲存成本由公共財政全額承擔。雖然這種「高補貼、低收費」的公營醫療模式保障了普惠性,但卻難以應對長期的財政壓力。隨着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如果不調整收費結構,公營醫療服務系統將面臨「爆煲」的風險。
此次公立醫院收費改革首先通過分層收費來提升急症資源的分配效率。急症室的收費將按病情分級:對第I、II類(危急、危殆)患者免費,第III-V類(緊急至非緊急)患者收費400港元。相比新加坡媒體報道的新加坡公立急診科收費約為155新元(約合890港元),雖然香港的收費標準較低,但對比之前180港元的收費已有較大漲幅,預計這一調整能減少非必要就診,縮短急症室的等待時間。另外,改革方案對全年收費設定了1萬港元的封頂限額,覆蓋住院、門診及藥物費用(不包括自費藥品和器械),預計將直接惠及約7萬名重症患者。此外,改革還擴大了減免機制,放寬了病人資格,參照公屋申請標準,符合資格的減免人數將由30萬增至140萬,覆蓋更多中等收入家庭。
收費調整改革不僅僅是對現有收費標準的簡單檢討,其核心在於通過精準共付與系統協同,最大化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但價格上調是否能帶來長期效果,還有待政策正式實施後的觀察。對上一次急症室收費調整是在2017年6月,診症費由100港元加價180港元,急症病人的數量在第二年下降約5%,此後一直維持穩定。此次新收費方案亦需要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動態調整,避免政策僵化。政府暫定每兩年檢視收費與減免標準,這一做法是很好的開端。
不過,普通香港市民對公營醫療的依賴已形成慣性思維,無論是因為經濟壓力下的低成本依賴,還是由於替代醫療選擇不足、資訊不對稱、或對公營醫療系統的信任,市民就醫習慣的改變仍然需要一個過程。為此,可以考慮從強化公眾教育、改善基層醫療設施、增加私營醫療服務的可及性等方面着手改善。
另外,收費上調可能引發「價格敏感型」患者的抵觸情緒,特別是習慣於廉價藥物的慢性病患者。政府可通過多渠道宣傳(如社區講座、社交平台等),闡明改革「重症優先」的政策邏輯,並強調「全年上限」這一安全網功能。
改善基層醫療承載能力的同時,可通過試點引入數字化技術,推動「遠程問診+藥物配送」的互聯網醫療模式,結合5G與AI技術優化服務半徑,通過網上、手機預約,減少患者的輪候時間。與此同時,可以探討延長普通科門診的開放時間,優化夜診服務。目前香港已有不少私營醫療機構設有政府轉介優惠,患者持公立醫院轉介信可以享受折扣價進行影像檢查(CT/MRI)。該政策可延伸至補貼私營醫療機構接收穩定病患者,例如,私營診所每接收一名公立醫院轉介患者,政府可提供一定津貼補助。
同時,政府可公示資源使用情況,例如公開急症室的分類就診比例、輪候時間等資料,以增強公眾的信任及政策的公信力。建議成立獨立的醫療收費改革評估委員會,由業內從業人員、學界專家及市民代表組成,定期審查改革效果並提出調整建議。
香港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實質上是一場從「全民高補貼」向「精準共付」轉型的系統性改革。改革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分層收費的技術設計,更在於如何在「共擔責任」與「守護公平」之間找到一個動態平衡點。此次調整只是開端,若能在執行中保持靈活、在溝通中凝聚共識,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或能成為責任共擔、公平優先的現代醫療典範。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