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中美關稅博弈升級 香港有待角色重塑 | CEO有料到

  隨着美國對華加徵總關稅升至145%,並首次將中國香港和澳門納入關稅打擊範圍的舉動,令香港面臨多重夾擊的局面。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與轉口貿易樞紐,香港既要應對美國單邊主義的重新訂立規則,在產業鏈外遷與內需轉型間尋找新出路,亦須呼應國家戰略對區域協同的逼切需求。在這場博弈中,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已非簡單的貨物中轉,破局的關鍵,是其能否跳出傳統中轉思維,以「系統性升級」的邏輯重構競爭優勢。

  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與美國貿易總額為5016.72億港元,轉口貿易仍是香港對美貿易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一結構令中美貿易戰中香港所受的影響亦較大。而轉口貿易量下降將連帶衝擊金融、物流等服務業——這正是香港經濟的根基。在美國取消小額包裹免稅政策後,香港的電商經營也將受到直接衝擊。香港若仍然只是聚焦貨物貿易中轉,將錯失更大戰略機遇。

  事實上,當美國試圖通過「對等關稅」壁壘遏制中國製造時,香港完全可以把握機遇轉型為提供服務貿易技術支撐的橋頭堡。香港可利用其全球第三大仲裁中心的地位,為中國企業應對美國技術轉讓限制提供法律專業諮詢與服務;或依託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為遭受美方金融制裁的企業搭建替代性融資通道。這種「非對稱應對」既能規避貨物貿易的正面衝撞,又能放大香港的制度優勢。

  香港的破局關鍵,在於將國家的「系統性反制」轉化為自身的「系統性升級」。香港亟待突破對「貨櫃經濟」的路徑依賴,向整合金融、法律、科創等高價值要素的全球供應鏈中樞轉型升級。具體而言,或可借鑒訊息技術協定(ITA)的經驗,在香港設立「數字中間品自由貿易區」,對芯片設計、工業軟件等不受美國出口管制的數字服務實行零關稅。既能吸引全球科技企業將亞太研發中心落戶香港,又能通過「數字轉口」規避實體物流的關稅壁壘。

  與此同時,香港產業鏈外遷路徑亦被封堵,美國將越南、泰國、柬埔寨等香港廠商主要設廠地納入加稅名單,東南亞成衣廠出口成本飆升10%-15%,而行業平均淨利率不足5%。加價則訂單流失,降價則無利可圖。在此背景下,香港若僅靠「繞道設廠」被動應對,可能成效相對有限。

  香港廠商須提升產品附加值並加強區域協同,通過大灣區「前店後廠」模式重塑競爭力。例如在深圳設立數字設計中心,利用AI生成服裝、電子元件設計稿,縮短研發周期;將低附加值環節轉移至例如粵西等低成本園區,保留香港總部接單與質檢功能,並通過科技賦能為低附加值商品提升增值空間。例如一件普通童裝T裇加上定位芯片增加防止兒童走失功能;為老年人設計防跌倒服裝,用傳感器偵測體位的突然改變,從而釋放氣囊保護頭頸等關鍵部位等,以達到本地增值25%的「香港製造」標準。通過香港離岸公司對接歐洲、美洲更多國家品牌方,利用「原產地多元化」標籤降低關稅敏感度。

  在這場博弈中,香港的金融市場亦可憑借自身的中立性與專業性,從技術層面做出一些創新突破的產品。

  在中美關稅戰下,香港不能僅單純依賴傳統轉口貿易,而需要在服務貿易、數字規則、區域協同、風險金融等領域重新構建不可替代的節點價值,才有望成為新全球化體系的「關鍵緩衝器」。這需要超越地緣界限的零和思維(Zero-Sum Thinking)與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既不盲目追隨美國主導的「價值觀供應鏈」,也不簡單依附內地市場,而是以「超級聯繫人」的姿態,憑藉制度創新能力在複雜的世界格局中搭建穩定與信任的橋樑。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