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年人對談|如何把故事說好

早前和幾位高中生閒談,分享數名人士如何在不同崗位默默貢獻祖國。國家有今天的成就,這群人士居功厥偉,他們包括在1967年率領團隊成功研發中國首枚氫彈的「于敏」。他的名字在香港名不經傳,但他絕對是一位天才,憑著天賦才能、堅韌精神、團隊的努力,在資源極度缺乏的環境下,從對氫彈幾乎一片空白開始,用了數年時間便成功研發。他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家團結協作,開拓創新,是可以創造奇蹟出來。」但這名時代偉人於2019年1月16日溘然長逝。

我一腔熱血的分享,想透過故事把國家訊息傳遞予學生們,但卻喚不起他們的興趣,只換來一盆盆冷水。當時資源貧乏還弄什麼氫彈?我們崇尚和平,又不打仗,為什麼要氫彈?艱苦研發的回報是隱姓埋名多年,死後才獲發勛章?這與我們有什麼關係?他聰明又與我何干? 不知道社會和環球環境早已變了嗎?

回想早前我對「抗美援朝」也有類似疑問,對內地電影「八佰」也有很多疑惑,不能理解為何國家和人民要這樣做。我後來在網上搜尋相關資料,開始慢慢明白箇中原由。我當初的疑問是源於缺乏歷史知識、國家觀念和宏觀思考。因為自小生活在香港,沒有培養植根國家、放眼世界的格局觀,一直為持續升學和就業努力,對外的認識多來自媒體,也沒有一種需求或迫切性去查核媒體上的資訊和課本以外的事情。幾位高中生的情況與我當時沒有兩樣,或者他們在現今資訊氾濫的時代,需要面對更大的競爭、應付更大的壓力。

要把故事說好,引起共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表達能力,故事內容要合情合理,時機也是關鍵,不然便和我上述情況一樣。隔代溝通如是,不同機構和民族溝通也如是。

經一輪討論,我最後問學生「今天我們能安逸舒服坐在一起,吃喜愛的食物,沒有感受到被人欺負,並不是必然的。你們認為是什麼原因?」一位同學回應「伊拉克就是因為沒有大殺傷力武器被攻打」。另一位說「北韓就是擁有核武,所以西方大國只是打咀炮,沒有實質的軍事行動」。

明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其工作機構或就讀大學之意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