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指——黑五

  昨天是美國感恩節翌日,被稱作「黑色星期五」。為甚麼是黑色,民間有多種演繹,但對大眾來說,這天只有一個意義,就是減價促銷日。
  感恩節訂於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很多商店都休息一天,翌日仍是公眾假期,商家復市便趁機開始聖誕購物季的促銷,民眾在百貨公司門外排隊等開店的場面年年如是,更曾多次因插隊等衝突釀成槍擊案。
  近年網購橫行,全天候營業,有網店偷步在感恩節晚上便以「黑色星期四」之名促銷搶佔先機,情況和香港人熟悉的「雙十一」提前到月初差不多。歐洲商家為了分杯羮,則把美國感恩節後的星期一叫做Cyber Monday,但不管打甚麼旗號,都是為了鼓勵(可能不必要的)消費。
  我最近看了幾本關於銷售的書,不為自己做生意,只為「不被做生意」。綜合商家各種銷售手法,最惡毒的不是減價或儲積分,而是「品類細分」。以運動鞋為例,一雙用來跑步,一雙羽毛與乒乓,籃球足球亦各有所需,居然還有一種沒任何功能的叫「休閒運動鞋」,隨便一個年輕人就有半打波鞋。年過半百的讀者應該記得,七十年代的學生都是一雙「白飯魚」走天涯,做甚麼運動都穿它。
  山下英子的「斷捨離」哲學流行了十幾年,為甚麼我們還是擺脫不了商家的魔掌?有人說「斷捨離」反人性,人有慾望就無法割捨。那到底是擁有更煩?還是捨棄更煩?那是個問題。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