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庭 - 手作確幸|甘美人生
AI不斷擴張,人工智能可以寫論文、畫畫、寫詩、捉圍棋甚至慰藉寂寞的心,是福是禍還是不可預期。在冷冰的科技生活中,更多人渴望觸碰手作的溫度,感受匠人不可取代的手感記憶與民間智慧,若能在社區延續各種傳統技藝,是一種跨文化、時代、地域的匠心互聯與確幸。
中大藝術系教授何兆基博士當年讀藝術系時主修雕塑,是已故雕塑家張義的高徒。每次見面,筆者最喜歡欣賞他那對大而粗糙的雙手,那是觸碰陶土不斷雕塑作品與自我的標誌。跟他聊起,知道他花了三年時間,做了一個有意思的項目《賽馬會「手作確幸」青年工藝教育計劃》(下稱「手作確幸」)。
「手作確幸」集中以「木作」及「陶藝」兩類手作工藝,並以文化、工藝、創意和創業四個核心理念互相緊扣,是針對年青人作全方位跨科學的手藝傳承與訓練,最重要一環是「創業」培訓,讓一門手藝能達至可持續發展。三年的少林寺學藝過程由工藝研究與歷史文化分析切入、開發趣味教材教具、提供師資培訓,逐步培育年青人創意與手作實踐的能力。
這個周六、日是學生分享創作「成果」的重要時刻,在中環PMQ搞展覽及手作市集,藉以帶動手作器物文化,讓青年人初嘗創業滋味,請喜歡手作的朋友來體驗,也支持新一代。
林月庭
中大藝術系教授何兆基博士當年讀藝術系時主修雕塑,是已故雕塑家張義的高徒。每次見面,筆者最喜歡欣賞他那對大而粗糙的雙手,那是觸碰陶土不斷雕塑作品與自我的標誌。跟他聊起,知道他花了三年時間,做了一個有意思的項目《賽馬會「手作確幸」青年工藝教育計劃》(下稱「手作確幸」)。
「手作確幸」集中以「木作」及「陶藝」兩類手作工藝,並以文化、工藝、創意和創業四個核心理念互相緊扣,是針對年青人作全方位跨科學的手藝傳承與訓練,最重要一環是「創業」培訓,讓一門手藝能達至可持續發展。三年的少林寺學藝過程由工藝研究與歷史文化分析切入、開發趣味教材教具、提供師資培訓,逐步培育年青人創意與手作實踐的能力。
這個周六、日是學生分享創作「成果」的重要時刻,在中環PMQ搞展覽及手作市集,藉以帶動手作器物文化,讓青年人初嘗創業滋味,請喜歡手作的朋友來體驗,也支持新一代。
林月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