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預算案》對接國家戰略 | 安業興邦
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後,許多人聚焦樓市撤辣、發債、加煙稅、派糖縮水,但其實《預算案》內還有不少「滄海遺珠」值得關注。例如推動經濟發展,當中就有一些新想法和計劃,從宏觀和長遠角度來看都屬亮點。
今次的《預算案》可說是經歷3年疫情挑戰後,本港經濟和公共財政的階段性總結,最突出的部分主要圍繞「穩信心、固財政、拼經濟」3大主軸。穩信心是發展經濟根基,當經濟發展良好,公共財政自然就會穩健,三者環環相扣。
在推動經濟一環,除了十四五規劃定位重點發展的「八大中心」、數碼經濟、綠色經濟,《預算案》還嘗試為香港尋求新出路,而且都是配合國際大形勢和國家發展大格局,其中一項就是構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
過去幾年地緣政治風起雲湧,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內地出口企業為規避高關稅,不少正尋求將生產線外移,但內地企業未必熟悉海外營運流程和法規,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香港,正好大派用場。
商品由融資生產到送到買家手中,整條供應鏈環節甚多,香港可以發揮的角色很多,例如出口信用保險局提供出口信用保險、金管局可以提供融資和跨境結算服務、貿發局可以提供海外市場分析和法規諮詢等。香港如能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將可在這個新時勢下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覓到新機遇。
此外,《預算案》又提出推動微電子研發。眾所周知,半導體是絕大多數現代科技應用的大腦和心臟,AI、5G、電動車,甚至我們天天用到的手機和個人電腦等,都缺不了這片小小的神奇晶片,全球產業規模到2030年估計超過1萬億美元。更重要的是,由於牽涉高新科技的實力競賽,半導體已成為大國博弈武器。
聚焦科技成港經濟出路
《預算案》提出,今年內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引領和促進大學和業界在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合作,並利用大灣區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落實研發成果。這又將是香港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的新路向,不僅可壯大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實力,還可協助國家應對國際複雜政治形勢。
無論構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還是推動微電子研發,都離不開兩個字:科技。我作了粗略統計,整份《預算案》提及科技的段落合共約5500字,除了「國際創科中心」的專段,還廣泛散落在金融、綠色經濟、數碼經濟、生命健康產業、新型工業發展等不同範疇。
研究《聖經》的學者有一門方法,就是檢視有甚麼字眼重複出現最多,那就是該段經文想表達的重點。這個方法套用在《預算案》,有異曲同工之妙。直至此刻,「科技」仍然是香港經濟出路的核心關鍵詞。
曾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