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澳門半世紀 | 無名指

  疫情後首次去澳門,除了看演出我還有hidden agenda,想看看此地這些年的改變。「這些年」並不只是疫情至今,而是半世紀滄海桑田。

  記憶中我上小學後就常去澳門,那時有個遠房親戚是賭場貴客,偶爾會給我家送船票住宿。當年坐飛機遠不如今天普及,小孩過過大海就很開心。同行總有一兩個不賭錢的成人,帶着我們到處野。反正「澳門街」也不大,一天就逛個遍。

  七、八十年代香港急速發展,城市面貌每天在變,澳門步伐稍慢,自有風情。在我這個香港學生眼裡,澳門總是靜謐溫柔。長大後我才知道,那種感覺叫nostalgia。

  後來澳門開發新口岸,文化中心和旅遊塔相繼開幕,然後賭權開放,我仍是澳門常客,來看看表演,吃吃葡菜,有時去路環行行山。但自路氹城發展以來,這十幾年我已很少去澳門,之前想吃潘榮記金錢餅或氹仔出爐豬仔包,也可能專程去一趟,後來潘伯不做了,某記豬扒包也沒有現烤麵包,最後的念想都沒了。

  這次去澳門故意避開人流來逛,難得十月初五街還算清靜,穿過大馬路接着往南走,深入市街去了下環路,在遊客絕跡之處,才找回昔日的人間煙火氣。

  看演出前去了久違的官也街,街外幾棵榕樹還是老樣子,可是街內人太多,我連走進去的勇氣都沒有便離開。官也街和路氹城之間是「龍環葡韻」,我隔着一片濕地看到另一邊拔地而起的繁華,如幻似真。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