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撻邊度嚟?你鍾意酥皮定曲奇皮蛋撻?
蛋撻,香港名物。早午晚,三點三,全天候供應,全天候都食。
從街口餅店,到樓下茶餐廳,甚至茶樓酒家星級酒店都見蹤跡。
兩大門派,脆卜卜的牛油皮,嚓嚓聲的酥皮,各有擁躉,媲美mirror。
無論你係酥粉定曲粉,唔該一齊坐定定,聽聽蛋撻的故事。
曲奇皮蛋撻,元祖是英式Custard Tart,是攤凍來食的。
來自英國皇室的茶點
講蛋撻的故事,何妨先吃兩口蛋撻。一個靚靚的酥皮蛋撻,是這模樣的。小巧圓渾,蛋漿鮮黃,酥皮層次要多。咬一啖,嚓的一聲,牙齒感受到酥脆,味蕾上有蛋漿的溫暖、嫩滑和香甜。曲奇皮呢?大致和酥皮差不多,只是,咬下去沒有酥皮的層次感,換來的是牛油烘焙的香氣,乘着脆脆的曲奇皮綻放在口中。這美妙的味道和口感,背後是殖民地遺留下來的故事。都怪英國人,習慣三點三下午茶,也因着殖民香港,將這蛋撻文化帶進來。據記載,蛋撻的原型來自英倫。英國作家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中便有記錄,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用奶、糖、蛋及香料製作蛋撻。國王亨利四世更在宴會中以蛋撻來款客,是皇室的茶點。1841年,香港開埠,這用奶、糖、蛋及香料製作的蛋撻,也在英人社交圈子中出現,不過稍作改良,用吉士做餡,曲奇餅皮,攤凍來吃,稱為Custard Tart。
新鮮出爐的蛋撻,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廣州人發明,自
此蛋撻熱食成了主流。
上世紀初的出爐蛋撻
對對對。最先的蛋撻,是曲奇皮蛋撻,也沒有「出爐蛋撻」這概念,因為外國人不慣食熱辣辣的東西。出爐蛋撻這事,其實是愛吃熱辣辣食物的廣東人創出來的。上世紀二十年代,廣州已是華洋雜處的通商口岸,百貨公司之間,為了競爭生意,會供應茶點等吸引客人。廚師更以「星期美點」作招徠。據載,1927年真光酒樓率先推出蛋撻,還標榜熱辣出爐。這出爐蛋撻一出,大受歡迎,震動整個廣州食壇,蛋撻慢慢成了風潮,紅遍省城。上世紀四十年代,蛋撻更由廣州傳入香港,最初仍是曲奇皮款式,只在酒店及高級餐廳等出售。
酥皮蛋撻是中西飲食文化混血兒,也成了香港蛋撻文
化代表。
戰後酥皮蛋撻現江湖
直到戰後,才有冰室餅師,以中式酥皮混調牛油做撻皮,中西合璧的酥皮蛋撻,於是面世。由於口感酥脆,更為華人接受,因此走紅,大受歡迎,逐漸和曲奇皮蛋撻分庭抗禮,成為兩大門派,各有擁躉。2014年6月,蛋撻更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變成美食傳奇。今天,街頭巷尾都有蛋撻蹤影,無論是酥皮或曲奇皮,都已成為市民大眾日常生活一部分。網上更有全港蛋撻關注組的社群出現,天天討論哪家蛋撻好吃。你呢?有沒有自家的心水蛋撻?是酥粉還是曲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