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乾炒牛河竟然係生死瞬間迫出嚟? 點先係鑊氣原來有科學驗證?

以下情景,大家一定見過。廚房內,廚師點起爐火,燒紅個鑊。材料一落,二話不說,便單臂掄起鐵鑊猛兜,說時遲那時快,一個火球,蓬的一聲,在鐵鑊內爆起,兜炒也在頃刻之間完成,而香氣隨着空氣四竄,直攻入鼻,引人垂涎。這香氣,就是廣東人說的鑊氣,這菜式,正是鑊氣之王:乾炒牛河。

一講乾炒牛河,就會聯想起香噴噴,真係隔芒都聞到香氣呀!

鑊氣之王
乾炒牛河,早已和雲吞麵、魚蛋粉、蝦餃燒賣、奶茶咖啡等食物齊名,係香港人朝思暮想嘅代表性美食。無論去到世界邊個角落,一有機會返香港,就要即刻去茶樓餐廳整番碟,以慰相思之苦。傳統嘅乾炒牛河,除咗河粉,仲有其他配料,牛肉、銀芽、韭王、薑絲、葱段,簡簡單單,就係最傳統最基本嘅版本。後來有人嫌單調,想進化一下,炒完會在河粉上灑芝麻,或者用蛋絲點綴。又有人為咗提升級數,用和牛或者安格斯牛,代替中國黃牛牛冧肉去炒。亦有人會用窄一啲嘅金邊粉代替傳統廣東沙河粉,貪佢幼細精緻啲。但無論材料點變,乾炒牛河嘅味道基調和基礎做法,始終變化不大。其中油、生抽同老抽,由始至終都係膽。仲有兜炒嘅鑊氣,亦係不變嘅靈魂。

老牌高級西餐廳,發明用瑞士汁嚟炒,創出瑞士汁炒牛河。

差啲冇命
不過,儘管乾炒牛河被視為香港地道美食之一,但其實佢並非起源於香港,而係源於廣州。話說抗日戰爭之前,廣州並冇乾炒牛河呢道菜式,當時流行嘅炒河,其實係用牛肉、蔬菜,最後用豆粉水勾個芡嘅濕炒牛河。要知道,位處南方嘅廣州,天氣潮濕炎熱,市民都習慣食啲有汁嘅嘢,可以開胃啲。乾炒牛河嘅出現,其實真係一個巧合。據說當時廣州街頭,好多消夜攤檔,提供粥粉麵飯,其中一檔,檔主叫做許彬。某一晚,一個來自軍隊嘅偵緝隊頭目嚟消夜,點咗濕炒牛河,但當時豆粉啱啱用晒,加上宵禁,想買都冇辦法,許彬就當場拒絕,話冇濕炒牛河供應。誰知頭目食唔到心頭好超嬲,竟然掹出手槍威脅。許彬見命仔緊要,只好硬住頭皮接單。佢用油鑊爆香料頭,再放河粉牛肉銀芽等,落生抽老抽猛炒,炒咗個冇芡嘅版本頂檔。點知頭目食過呢個新炒法,竟然豎起姆指讚賞,許彬不單唔死得,仲創出一種新食法,乾炒牛河於是就咁誕生。

嗱嗱嗱!橙色辣椒醬同乾炒牛河至係絕配,用第二啲冇咁夾架。

科學證明
許彬逃過一劫,靠嘅除咗過人嘅機智,其實仲有一樣重要嘅,就係鑊氣。

鑊氣好玄,其實係乜?鑊氣其實就係由法國化學家路易斯‧卡米拉‧梅納(Louis-Camille Maillard)喺1912年首次提出嘅理論。指嘅係食物中嘅碳水化合物同氨基酸或蛋白質,喺常溫或加熱時發生嘅一系列複雜反應,結果會出現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質類擬黑素,仲會產生成百上千個有唔同氣味嘅中間體分子,包括還原酮、醛、雜環化合物等,呢啲物質,就係令人覺得可口嘅鑊氣。而呢種反應,後來就被稱為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睇完晒,仲係唔知噏乜?其實科學嘅嘢,使乜理咁多吖,最緊要炒出嚟碟乾炒牛河夠唔夠鑊氣,同埋好唔好食啫,你話係咪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