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痛】跑得多、行路外膝痛?教你四招紓緩「髂脛束症候群」
髂脛束(ITB)是一層位於大腿外側的筋膜,由臀大肌(Gluteus maximus)和闊張肌(Tensor Fascia Latae)兩塊肌肉開始延伸向下到小腿上端,負責「穩定」和「活動」膝蓋,對於打開、伸直、轉動大腿的動作都十分重要。一般當我們曲起和伸直膝蓋時,髂脛束會在股骨末端外側(Lateral Epicondyle of Femur)上滑動,如果這部位的軟組織因為勞損或受傷而發炎,便會產生疼痛,這就是髂脛束症候群。
髂脛束症候群也稱為「跑者膝」,因為上述髂脛束的發炎反應,常在長跑人士中出現,特別是長跑新手在練習時如果太急地增加訓練強度,便會容易受傷。除長跑外,跑山、 踩單車、需要跳躍的運動(例如排球、籃球等)等, 亦容易產生這個痛症。
髂脛束症候群的症狀
髂脛束症候群的主要症狀是膝蓋外側疼痛與腫脹,尤其是將膝蓋彎曲約45度時,膝蓋外側的疼痛感覺會特別明顯, 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痙攣的情況。患者在跑步和走路時都外膝易有灼熱感,有時疼痛甚至會從膝蓋漫延到大腿以上的位置。
髂脛束症候群的症狀一般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期:在運動時,膝蓋外側會感到有輕微緊繃、「卡住」的感覺,休息後便可緩解。
第二期:跑步過程中明顯感到疼痛,越跑越痛,甚至肌肉會有輕微的痙攣情況,休息後可以緩解部分症狀。
第三期:日常生活中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上、下樓梯、蹲下的情況,走路時會「 拐下拐下」,即使休息後都難以緩解症狀。
髂脛束症候群的風險因素
1)過量運動:由於反覆屈伸膝蓋過度所引起, 常見於長期的運動勞損(包括日常工作需要長期站立或步行),或者在練習時太快地增加訓練強度。
2)臀部肌力不足:臀部肌肉過弱,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導致要由位於臀部和大腿交界的闊張肌(一塊相較細小的肌肉)穩定下肢,造成闊張肌過度緊繃,牽動下游髂脛束,也會導致髂脛束症候群。
3)女性較常見:由於女性盆骨一般比男性寬,如果再加上臀部肌肉力量不足,身體會容易過度使用闊張肌, 更容易導致髂脛束繃緊。此外, 女性一般跟常見有「繞腳」的習慣,便更容易導致這痛症了。
髂脛束症候群的舒緩方法
1)熱敷:熱敷可以舒張血管,增加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讓受傷的組織可以逐漸康復。但若果仍存在紅、腫、熱、痛等的急性期炎症反應,則應給予冷敷,以緩解因急性受傷所導致的疼痛、腫脹和發炎的症狀。
2)放鬆髂脛束:可以使用滾筒或筋膜槍在大腿外側較緊及痛的位置停留 45秒至1分鐘,使用時施壓至患者可接受的強度(以10分最為痛楚計算,大約3-4分),待痛感下降後,便可以再稍為增加力度或是換位置加壓治療。但要小心不宜過度或過久按壓,過度施壓反而會造成發炎。
3)強化臀大肌:俗稱「拱橋」。平躺,曲起雙膝,並放鬆肩膊及雙手,慢慢地提起臀部,使身體及大腿成一直線,維持約3-5秒後回到原位,1組做3-5下,並重複約3組。剛開始做的時候, 可以把手放在臀部上, 感受臀部肌肉的收縮,確保鍛鍊到臀部肌肉。 如果做運動的時候, 感受到腰部有疼痛的感覺, 甚至感到腰痛增加, 便請向相關醫護查詢。
4)調整訓練模式:可以進行交叉訓練,不要只進行跑步訓練,例如適當地加入重量訓練、游泳等運動方式,以減低髂脛束的勞損機會。重量訓練可以在減少下肢衝擊力度的狀況下,鍛練臀部、大腿等肌肉;游泳也是對減輕髂脛束負擔甚佳的訓練。此外,在練跑時可以間中嘗試反方向的路線,避免因為路面高低不均而使同一隻腳受傷,也最好在較平坦的路面上跑步。
最後,在每年年尾為了要備戰各項長跑賽事,因髂脛束症候群而求診的患者也較多,所以大家要多加小心留意, 及早計劃訓練,切勿在短時間內過急地提升訓練強度!
註: 以上資訊及運動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相關醫護人員查詢。
Credit: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