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醫師的使用AI初體驗|施卿卿博士
去年曾看過一個電視節目,關於一位有三十餘年臨床經驗的內地中醫專家與AI(一部中醫診療儀)同台競技的場面:由中醫專家和AI先後幫同一位咳嗽的病人看病,雙方得出的診斷是一致的,就連開出來的藥方組成竟然也很接近。當時看到AI已經發展到如此高的水平,讓我感到很震驚,同時也意識到AI進入我們的專業領域是遲早的事,但我當時推測從展示AI診療技術到普及應用仍然需要較長時間。
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發佈並迅速火遍全球,我在好奇心驅使下也試用了一下。最近剛好在編寫一本書,我先給DeepSeek一些相關資料讓它閱讀。它的閱讀吸收能力非常強,短短兩三分鐘就讀完我給它的幾十頁資料並總結出要點。然後我告訴它某一個章節的主題,並請它寫個大綱。它又在一兩分鐘之內快速擬好大綱。我一看,這份寫作大綱條理分明,邏輯清晰,甚至有一兩個觀點是我之前未曾想到的。雖然作為專業書籍,具體的內容仍然需要我自己逐字逐句寫出來,但AI的這份大綱確實帶給我不少啓發,也提高了寫作效率。初次測試AI,它的能力實在讓我驚嘆﹗
在對AI進行專業創作測試之後,我決定再進行臨証測試,這次測試的對象是我自己。俗話說“能醫不自醫”,這句話確實是有一定道理,因為醫師自己患病,要麼輕視病情要麼過度關注,常常因此不能客觀地判斷病情準確用藥,恰似“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前段時間因食物敏感在臉頰出現紅色皮疹,又因恰好在臉上最顯眼的地方而產生容貌焦慮,再因容貌焦慮而導致遷延難癒。好不容易趕在過年前用內服外治各種方法調好了,結果春節期間没擋住各種賀年食品的誘惑吃多了各式甜點,再加上突然被通知書稿要提前三個月完成,壓力驟增,皮疹又復發了,仍然是在臉頰,鮮紅醒目。因為一個月後要外出開會,必須盡快治好,又平添了幾分焦慮。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給自己治病有時反而不太容易。比如我這次皮膚敏感,因為心急,常常不能按正常的程序耐心治療,有時剛服完一劑藥,第二天不見有變化就趕緊換另一個藥方。其實大家都知道,治療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感冒發燒之外,其它疾病通常一個藥方至少應該服用兩三天才能判斷它的療效。而我在這種心浮氣躁的情況下給自己進行治療其實效果并不理想,最好是直接交給其他同行進行治療,或是請同行對我的治療方案提些建議。我選擇了第二種,而且這次我決定找DeepSeek做參謀。我告訴它我的年齡、性別、皮膚狀況、飲食睡眠二便等一般情況,同時還告訴它我的舌象和脈象。才剛剛才輸入完,DeepSeek就飛快地分析起來,說得頭頭是道,引經據典,什麼肝氣郁結,血熱蘊膚等等,最後它給的藥方是逍遙散合犀角地黃湯。在病因病機的分析上它的意見和我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用藥上我和它的想法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它用的是時方(中醫的說法,指的是漢代張仲景之後創立的方劑),而我用的主要是經方(指醫聖張仲景創立的方劑)。當然中醫的治療常常是殊途同歸,同一個治法可以有多個不同的方劑。其實我在咨詢DeepSeek之前心裏已經打算用小柴胡湯和竹葉石膏湯加減,因此我繼續問它用這兩個藥方是否可以,它又幫我分析了一輪,告訴我用這兩個方同樣可以。因為有了DeepSeek的支持,這個藥方我堅持服用了四五天,見到一些成效後才根據變化再改方。
當天DeepSeek同時也建議我使用中藥濕敷,用的是兩種皮膚科常用的中藥黃柏和馬齒莧。我之前曾用過中藥外洗,但沒用過濕敷,DeepSeek的這個建議我直接採納,用了對減輕皮膚紅腫確實有一些作用。雖然後面的治療我没再咨詢過DeepSeek,而是直接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調整,但是DeepSeek此前給出的建議確實對我有幫助,現在臉上皮膚基本已痊愈。
AI的學習能力很強大,比人腦快好多倍,信息量也比人腦多好多倍,甚至它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比人腦強好多倍。在醫療行業,將來AI絕對會是一個好幫手。因為人體太複雜,至今仍有許多未知領域有待探索,同時各種各樣的疾病層出不窮變化多端,一個醫生就算再聰明,始終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終其一生學習與實踐,要麼成為深入某一領域的專科醫生,要麼成為泛泛看各種常見病的全科醫生,很難要求一個醫生又博又精。而AI強大的學習能力,讓它可以在醫學領域同時拥有廣度和深度,正好可以彌補醫生在某一領域知識儲備的不足。從我自己的體驗來說,我認為AI的能力已經在中醫師的整體平均水平之上了。
當然能不能從AI那裏得到一個合適的建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能够準確地描述病情,以及是否懂得恰當地提問。如果提供的信息全面精準的話,那麼我相信AI能運用它的算力為臨床診療提供合理建議。目前,我本人會針對一些疑難病症尋求AI的意見與幫助。現在內地有不少醫院已將DeepSeek接入診療系統,讓醫生可以便捷地獲得AI的技術支援。希望香港主理醫療衛生的行政人員也早日意識到AI輔助診療的必要性,早日落實相關措施。
對於非醫療專業的人士來說,我相信AI一樣可以為你提供一些常見病的診療建議。比如我早前文章中提到的幾種旅行平安藥,要正確使用這些藥物并發揮療效,很關鍵的一點在於你是否能正確判斷病情的寒熱虛實。雖然我已經告訴大家辨別的要點,但很多人在生病時仍是捉摸不定,覺得自己既象寒証又象熱証。這時你不妨問問AI,我相信它基本上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還有平時大家很關心的自己的體質到底是寒底還是熱底,有一點輕微不適時要煲什麼湯水,都可以問問AI,相信它給出的答案不會太差。
面對這麼強大的AI,會不會導致中醫師失業?我相信至少在未來二十年都不會。畢竟,中醫師治的是人而不僅僅是病,臨床治病需要的不僅僅是廣博的醫學知識,更需要在出現患者個體差異性時調整治療方案的經驗,還有醫生與病人診症期間語言上的交流、撫慰等等,都是診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而針灸更是需要循按診察患者的經絡查找阻滯或虛陷之處取穴才精準,這也是AI所無法取代的。
順便一提,當我寫完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時,我突發奇想不如讓AI來寫。於是我把本文題目發給DeepSeek並它代筆。DeepSeek效率太高,兩分鐘之內思考並完成寫作,有褒有貶,先抑後揚,有抒情有論証,甚至還有它虛構出來的運用AI“實例”,但是它寫得太完美就像劇本一樣,以致於我看完第一感覺就是很假,是一篇“作”出來的AI文。最後,我還是決定自己一字一字地打出來,從開始寫到修改校對用了四小時左右。雖然效率和AI相差百倍,但這才是我的真實的經歷感受,有血有肉有溫度,相信這也是AI無法替代人類的最關鍵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