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奇譚——潤不潤富貴有定論(上)

       這裏所說的土壤,是指風水學「龍穴」所處明堂的基地土壤,亦即建築的基地。在古代,擇地定穴位後,為慎重起見,要開挖探井驗土,這個探井就稱為金井。驗土以「土細而不鬆,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深淺度數,隨地酌定,見浮土已盡,土色已變,或五色鹹備,或紅黃滋潤,便認為是得到地氣,這是風水中的「辨土法」。《相宅經纂》卷三「陽基辨土法」曰:「於基址中掘地,周圍闊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將原土篩細,複還坑內以平滿為度,不可安實,過一夜,次早起看,若氣旺,則土拱起,氣衰,則凹而凶。」考慮到土壤結構對建築的承載力,古人還總結出稱土法,卷三「稱土法」曰:「取土一塊,四面方一寸稱之,重九両以上為吉地,五、七両為中吉,三、四両凶地。或用鬥量土,土擊碎量平鬥口,稱之,每鬥以十斤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有的風水書也講到稱土法為「入土實一鬥,稱之,六七斤為凶,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來推斷土壤的密實性和地基承載力。
      在古代,墳墓之穴多選在砂土之處,因砂土的含水率低,滲水性和透氣性好,最利於木質棺椁的持久保存。如震驚中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雖經二千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隨葬器物保存完好,尤其墓主人的那具女屍,保存極好,甚至連肌膚仍富有彈性。這與墓葬地的良好地質條件是分不開,馬王堆位於長沙市東郊五裏牌附近,是瀏陽河平均水位約15米,該臺地由網紋紅土及砂礫層組成。棺椁坐落在厚約1.1米,層壓較緊的砂質粘土層上,下為透水的礫石層,四周則為網紋紅土所包圍。棺椁以上是厚達16米的雜色夯土,地表水難以入到墓室。此外又採取了在棺椁四周加以木炭、白膏泥填充等措施,使其防腐性達到很高水平。
      除土壤的物理性質外,地下水位層應低於屋基0.5米,以避免造成潮濕和塌陷。還要查看土壤的污染情況及蟻害、鼠害等情況,以及地下有無古墓、古井、坑洞、穴道、砂井等地下坑穴。而要探明這些情況,除了訪問調查外,進行實地勘探亦是一種必要手段。常用的勘探方法有坑探、鑽探和觸探,在古代,人們常用的就只有坑深了。
      李丞責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