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黃蜂螫傷恐致心肌梗塞或中風 專家教3招現場急救保命 用尿液消毒有用?

更新時間:11:24 2025-04-23 HKT
發佈時間:11:24 2025-04-23 HKT

夏季是蜂類活躍的季節,香港急症室每年均處理不少蜜蜂或黃蜂螫傷個案。多數患者僅有局部紅腫,但部分人可能出現致命的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因此我們應正確識別與處理傷口,避免情況惡化。蜜蜂與黃蜂雖同屬「膜翅目」,但習性大不同:

  • 蜜蜂(Apidae):通常不主動攻擊,螫針帶倒鉤,螫人後內臟會隨之扯出,導致蜜蜂死亡。
  • 黃蜂、虎頭蜂(Vespidae):攻擊性強,螫針無倒鉤,可多次叮咬,危險性更高。

毒液與毒性機制

蜂毒含多種酶與肽類毒素,透過Ⅰ型過敏反應引發劇烈免疫反應,主要成分包括:

  • 蜂毒肽(Melittin):可致局部發炎、細胞溶解
  • 組織胺釋放肽:誘發全身性過敏(蕁麻疹、氣管腫脹)
  • 血清素 :加劇疼痛感
  • 血栓素 :血管收縮,罕見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

風險族群:過敏體質者、兒童、多次被螫傷者。

被蜂螫傷的臨床症狀分級

蜂螫的症狀可從輕微局部反應到致命性過敏休克,及時判斷嚴重程度是救治關鍵:

  • 輕度反應(最常見):螫傷處劇痛、紅腫、灼熱感,數小時後緩解。
  • 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需立即就醫):全身蕁麻疹、呼吸困難(氣管腫脹)、血壓驟降、心跳加速、意識模糊、暈厥。
  • 毒性反應(多發性螫傷):肌肉溶解、急性腎衰竭,甚至血栓性併發症。

要注意的是,即使過去被蜜蜂叮咬未出現過敏反應,也不代表體內無過敏抗體。若多次被螫,仍可能誘發免疫系統敏感化,不可輕視。

被蜂螫傷的急救與治療

萬一遭蜂螫,可視乎現場環境及症狀,決定如何處理:

1. 現場處理

  • 遠離蜂群,確保安全:蜜蜂螫人後會釋放費洛蒙,吸引同伴攻擊。因此,被螫後應立即遠離現場,避免引發蜂群圍攻。
  • 拔除螫針:用信用卡邊緣或鑷子橫向刮除(勿擠壓,避免殘留毒囊注入更多毒液)。
  • 清洗傷口: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降低細菌感染風險。可冰敷減緩腫痛。切勿用酒精或雙氧水過度刺激傷口。

2. 藥物治療

  • 局部反應:可在傷口塗抹外用類固醇藥膏(如1% hydrocortisone),或口服抗組織胺(如氯雷他定)。
  • 若出現過敏性休克:
  • 立即求醫,由專業醫護人員注射腎上腺素(EpiPen)、靜脈輸液,並留院治理及觀察。
  • 後續使用類固醇(如prednisolone)抑制免疫反應,並持續留醫觀察24小時。

3. 罕見併發症

  • 若出現胸痛、肢體無力,應立即尋求醫護協助,需排除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預防蜂螫遠勝於事後治療,以下措施能有效降低風險:

  • 戶外活動時,避免穿鮮豔衣物或噴香水,減少吸引蜂類。
  • 若發現蜂巢,切勿拍打或揮舞樹枝,應保持至少5米距離並安靜離開。
  • 野餐時,食物與甜飲最好蓋上,並及時清理垃圾,避免吸引蜂類。

蜂螫處理的常見誤區

錯誤的急救方法可能加重傷害,以下謬誤需特別注意:

謬誤1:用尿液消毒

尿液含細菌,可能導致傷口感染,無科學根據能中和蜂毒。  

謬誤2:擠壓傷口「排毒」

擠壓會促使毒液擴散,正確做法是冰敷減緩吸收。  

謬誤3:置之不理 

即使症狀輕微,仍建議清潔傷口並觀察,避免延誤過敏治療時機。 

蜂螫傷雖常見,但嚴重反應可危及生命!遇過敏症狀務必立即就醫,平時做好預防,方能安心享受戶外時光。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講師 陳曉慧

延伸閱讀:醫生揭8類人最惹蚊!這種血型易被蚊咬?忌穿1種衣服?出汗易惹蚊?

---

相關文章:

端午節前後小心5種蚊蟲 被咬死亡率達60% 醫生教5招防蚊驅蟲 行山戶外活動小心

蠓咬比蚊咬痛?被蚊/蠓/跳蚤咬如何止痕?專家教止痕驅蟲方法

清明掃墓行山小心被恙蟲咬 最愛咬2部位死亡率達60% 專家教2方法保命

行山友被蜱蟲死咬吸血24小時 用手扯出恐致命 醫生教1招處理

蚊叮蟲咬|蠓咬比蚊咬痛?男生流膿生肉芽!專家教分蚊蠓蚤+止痕驅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