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詩歌|港樂港芭首次聯乘 百人舞動 膾炙人口命運交響曲
發佈時間:03:00 2022-10-13 HKT

耳熟能詳的澎湃旋律,多年來被電影及劇集配樂廣泛使用的《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將由香港管弦樂團(港樂)和香港芭蕾舞團(港芭)攜手於明天起演出,這回亞洲首演會以嶄新的舞蹈方式呈獻這中世紀詩篇,將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全新藝術饗宴。
文:Gilberto 圖:香港管弦樂團
被譽為最膾炙人口的古典樂曲之一的《布蘭詩歌》,是德國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1895年至1982年)於1935年發布的作品。原著《布蘭詩歌》為中世紀詩篇,於1803年在德國巴伐利亞一家修道院內被發現,創作時間介乎十一至十三世紀,以拉丁語、高地德語及古法語寫成,包含超過二百四十首詩歌及戲劇,有情歌、祝酒歌及宗教歌劇,內容包括諷刺教廷、對社會的控訴及慨嘆命運無常等。
詩歌的開首及終結名曲《O Fortuna》(中譯《噢,命運女神》),是營造緊張氣氛的熱門樂曲選擇,「噢,命運呀!就像月亮,總是變化無常;有時圓滿,有時虧缺,生命令人憎惡。」Carl Orff以重複的旋律及和唱演繹,就像一個不斷轉動的命運之輪。縱然初聽不明瞭拉丁語歌詞意思,卻能感受到命運不受控的無奈。今次港樂與港芭的聯乘演出,上半場先上演港芭駐團編舞家胡頌威的世界首演新作《最後的歌》,下半場才演出節奏澎湃的《布蘭詩歌》, 引導觀眾慢慢進入高潮。
兩年時間籌備
今次《布蘭詩歌》演出陣容強勁,包括知名歌唱家邱芷芊、任勝之及馬多,以及港樂合唱團和香港兒童合唱團組成的逾百人團隊,將踏上環繞舞台而建的八米高台演唱,連同港芭的五十位團員,傾力演出。港樂駐團指揮廖國敏表示,與港芭聯乘演出《布蘭詩歌》構思已久:「《布蘭詩歌》是一首很有力量的經典名曲,自己非常喜愛,兩年前已與港芭藝術總監衛承天傾談聯乘演出,由於演出人數過百,疫情以來不斷商討演出細節,我們期望這是慶祝疫情完結的一場表演。」
廖國敏補充《布蘭詩歌》的獨特之處:「《布》本身是古老詩篇,配上中古世紀音樂及現代旋律,成為充滿衝擊力的經典樂章,我認為作曲家Carl Orff的原意,是想藉詩歌表達戲劇性的舞台效果,今次加入芭蕾舞元素,正能演繹曲中意境。」 至於上半場演出的胡頌威世界首演新作《最後的歌》,其靈感源自王爾德的《夜鶯與玫瑰》,廖國敏表示,為配合《布蘭詩歌》,《最後的歌》也沿用德國作曲家巴赫的一系列作品,由港樂樂團首席王敬和首席大提琴鮑力卓匠心獨奏,提出對於「美」的恆久追問。
穿越古今經典
《布蘭詩歌》由古時吟遊書生及去職僧侶的控訴及不滿創作而成,既然逃不過命運之神的操控,就及時行樂吧,因此詩歌中不乏求愛及把酒狂歡的場景。細味歌詞,再加上旋律的想像,便會發現其大膽之處,有人甚至認為《布》是中世紀欲望的紀實。負責編舞的港芭藝術總監衛承天(Septime Webre),在經典旋律中得到靈感,並來點突破,注入英國女作家Virginia Woolf名著《奧蘭度》中一位十七歲少年尋找愛情及頓悟生命的故事:「《布》雖然源自中古,但傳頌多個世紀,經歷文藝復興、巴洛克至近代,是穿越古今的經典作品。」
衛承天表示,《布蘭詩歌》是一齣頗需求體能的演出, 他以最經典一幕《O Fortuna》為例,舞者須以急速舞步及大量旋轉動作,才能配合澎湃的音樂節奏:「 除了《O Fortuna》,《In Taberna》祝酒歌一幕,共有七位男團員在椅上舞動,也頗具挑戰性!由於樂曲太有生命力,舞者們綵排時都忘記了辛酸,演出時更必全情投入。」港芭為準備今次史詩式的聯乘演出,進行每日六小時、連續六星期的密集綵排,屆時定必施展渾身解數,將這劃時代的熾熱舞劇演繹個淋漓盡致。
《布蘭詩歌》
日期:10月14日(五)/7:30pm
10月15(六)及16日(日)/2:30pm、7:30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1,200(限量貴賓票)、$800、$600、$420、$240
網址:http://ticket.urbtix.hk/internet/zh_TW/eventDetail/43717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