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達人——奪中國國家體操隊贊助合約 安踏體育塑造品牌形象

       過去兩年,中國體育用品市場陷入悶局,企業除了有庫存壓力外,更掀起關店潮。當中,以安踏體育(二○二○)發展最為穩健,今年在芸芸品牌中率先彈起,根據最新的中期業績報告,除了存貨水平回復正常外,純利亦告大增。本報訪問安踏體育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世忠,以了解這位 「鞋王」 在逆市中的企管之道。他不但將安踏轉為「零售導向 」,增加訂貨量,又將店舖 「以小變大」,並增加研發資金。如今中國體育用品的春天快來,品牌提升還會遠嗎?
      今年以來,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庫存壓力稍減,從第二季各大企業的訂貨數據可見,行業正在回暖,丁世忠說,內地大有市場,「根據數字,美國平均一個國民,擁有四點五雙鞋;但在內地,國民卻只有零點五雙鞋,可見發展空間之大。」美國三億人口,每年賣超過五千萬雙鞋的企業有四家,中國十三億人口中,仍沒有一家,「我們安踏是中國第一,但才賣出三千五百萬雙鞋。」
      統一經銷商管理標準
      空間雖大,但近年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確陷入了悶局,就因庫存積壓問題,丁世忠認為,是中國體育用品的品牌差異開始拉大,競爭更激烈,加上部份企業的分銷網管理水平偏低。於是安踏近年轉型求存,他說,過往內地體育用品市場,靠開新店來增加銷售,走的是品牌批發模式,「每次都是把商品賣給經銷就不管了,經銷商愛訂甚麼就甚麼。」安踏卻在近年統一了經銷商的管理標準,轉為「零售導向」,「現時所有加盟店,必須嚴格按照安踏的訓練要求,安踏會鼓勵分銷商增加店舖面積及改善店舖外觀。」
      為了令訂貨更精細,安踏把一年四次的訂貨會,加至八次,「六個訂貨會,加兩個補貨會。」另外編寫電腦網絡程式,將各門市的電腦系統聯在一起,「我們算是轉型成功的一家,比起二○一二年,我們少了一千間分店,卻保持差不多的銷售規模,以增加效率。」
      專注中國市場提升實力
      近日安踏從另一品牌「李寧」(二三三一)手上,奪去了中國國家體操隊的贊助合約,成為市場焦點。他透露,未來安踏有意打造自己的「冠軍隊」,因為安踏本來就是中國奧委會的合作夥伴,就多項運動合作,奪取贊助權後,贊助相對完整,未來會大力宣傳。
      另一邊廂,李寧從贊助了二十三年的位置退下來,引發市場討論:傳統只為宣傳的贊助模式是否已過時?有市場人士認為,安踏能為業界帶來變革。丁世忠亦希望,贊助能夠帶動體操運動員的收入,「我們發現中國體操運動員的成績好,但收入不是最好的,可見市場開發的價值,還沒被激發出來。」
      率先回勇的安踏,會否加快國際化步伐,也是焦點。但丁認為,過去企業出國的多,品牌成功國際化的,卻沒有一家,「因為品牌跟企業走出去是兩碼子的事,中國品牌要出去很難,企業要更有實力。」訪問期間,他不斷強調安踏未來要專注中國市場,國際化方面,只會像收購FILA一樣,繼續物色海外品牌「借力」,「未來還是會先試試讓企業走出去,其後才到品牌。」
      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回暖,安踏的店舖整合陸續有來,繼續「以小變大」,另外研發產品的資金比例亦增加,「我們發現,這幾年的利潤增長,都來自新產品,所以核心還是產品研發,今年研發資金比例是百分之四點五,比去年增加了一個百分點,未來還會增加。」
      每一雙鞋都是藝術品
      這位中國第一的體育用品品牌主席,出身於被譽為「中國鞋都」的福建晉江,十六歲時隻身到北京賣鞋。那些年,丁世忠走遍了晉江小鎮上所有的鞋廠,後來創立安踏,鞋就盛載呼吸,「當初我是賣鞋的,甚麼鞋都賣,後來才由賣鞋變為專賣波鞋。」
      踏遍晉江小鎮鞋廠
      從草根到「鞋王」之路,多年來常對外宣稱營商要「永不止步」的他,靠的是踏破鐵鞋。但那些年,因為鞋都很貴,不像今天的年輕人般,可以把收集波鞋當成興趣,「年輕時候,鞋都很貴!所以也談不上收藏。」或許是出於一份珍惜,數十年來他熱愛鞋履,「每一雙鞋都是藝術品,所以每次出差,哪個城市有甚麼帥哥、美女,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們會穿甚麼鞋,每次到一個城市,都看腳不看頭。」
      如今他每星期要試穿三對鞋,對穿鞋又有另一番感悟,「穿鞋不止是穿鞋,穿鞋是要感受它,當新的商品出來了,就要把自己當成消費者去體驗。」與其說是體驗,倒不如說是呼吸,今年安踏推出的「呼吸網2.0」跑鞋,替步履注入呼吸的理念,不就是他的寫照?
      企管達人 本報記者
      


■圖為安踏體育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世忠。
■圖為安踏體育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世忠。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黃玉斌(左四),和安踏主席丁世忠(右四)在發佈會上與運動員合影。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黃玉斌(左四),和安踏主席丁世忠(右四)在發佈會上與運動員合影。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