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達人——專攻歌手 產品高質素Sennheiser品牌由舞台開始

       德國品牌Sennheiser,其音響、耳機、咪高峰等產品,獲不少歌手使用,產品質素毋庸置疑。執掌Sennheiser大中華區多年的總裁Marc Vincent,是品牌來華的舵手,在他管理下,Sennheiser由單純經典品牌,一躍而上舞台,變得更加時尚,其影響力遍及每個音樂場地,他的理念是,只要有音樂,就有Sennheiser,品牌由舞台開始。記者:童傑攝影:鍾林枝
      向來為音樂發燒友所熟悉的Sennheiser,於一九四五年創辦,它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六十年代開發了首個「開放式耳筒」,提供了較真實的音響技術,亦奠定了耳筒往後的發展規格。
      ○五年Sennheiser正式落戶北京開設辦公室,品牌來華,Marc Vincent(下稱Marc)亦於○七年出任大中華區總裁。他不諱言,中國對音響需求日盛,「北京辦公室的年輕員工,都是二、三十歲的中產,有車有樓,能去歐美旅遊,也會買Sennheiser的產品,追求音樂質素。」
      中港台檔次需求大不同
      他來華七年,見證兩岸三地轉變,他說,音響產品零售店崛起,消費者也更要求信心產品,不要「山寨」,另邊廂不同國家的老品牌也爭相來華競爭,加上開旗艦店助品牌宣傳的「蘋果模式」衝擊亞洲區,令Sennheiser也不得不思考箇中變化。他說,中港台三地對音響器材需求不同,香港多是中至高檔產品的客人,台灣則沒有中檔客人,不是買最高級的耳筒,便是買入門級的;內地則較為平均,入門、低至高檔的產品,也會有它的顧客群。
      Sennheiser名字不如另一大品牌Bose般平易近人,但一樣廣為人知,Marc說,這與品牌策略有關。Sennheiser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卻以舞台、歌手為出發點,逐點滲入式宣傳,「我們找來張敬軒代言,雖然我聽不懂他在唱甚麼,但每次聽他的曲,也感受到他對音樂的追求,切合Sennheiser同樣追求質素的形象。」
      追求質素由舞台傳播
      由於Sennheiser是少有同時能夠生產專業咪高峰的音響品牌,來華後贊助各大音樂會以及活動,例如北京森霖大樂團的鋼琴演奏、北京九門爵士音樂節等,今年更贊助北京的十四歲音樂天才發行專輯,Marc說,歌星張敬軒、陳奕迅等,也是用Sennheiser的產品,「現時內地近七成的超級巨星,也是用我們的產品演出,我們要從舞台開始,令消費者了解到我們對音質的追求。」
      他不諱言,Sennheiser總公司也進入第三代管理,兩位掌舵人是兩兄弟,一位是工程師,精於生產;另一位讀市場學,可互相補足。「他們曾說,從前有百分之二的人認識Sennheiser,但今後放眼的,卻是餘下的百分之九十八,這也是大中華區今後的方向。」
      新產品賣時尚迎戰對手
      耳筒已成為時尚產品,加上流動音樂愈加流行,Sennheiser亦接連推出MOMENTUM(動)等新產品,針對流動播放,「近年不少競爭對手大賣時尚,我們要回應他們。」今年以來,Sennheiser更從品牌部門,分拆多一個「產品部」,日後兩條腿走路,加強市場推廣,他不諱言:「兩個市場部門,就如兩部機械,日後從兩個角度,就新產品溝通。」
      CEO愛搖滾 感受市場看戲曲
      在Sennheiser工作十三年的Marc,成長於音樂家庭,父親是喇叭手,母親是女高音歌唱家,父母更經常邀請朋友回家彈奏鋼琴,開音樂會,家中常備有最新的音樂唱片、器材等,自少體驗音樂器材演變的他說,最難忘的,是從單聲道升級到立體聲的時候,那時仍有不少人在使用真空管技術的音響。
      他曾在加拿大Sennheiser任職銷售部副總裁多年,○七年才出任大中華總裁。他不諱言,當時對中國市場毫無頭緒,來華後不斷走出辦公室學習,隨了收看中、港、台三地的電視「惡補」,更經常出席華人音樂會、演唱會等,甚至中國戲曲也不放過,他不諱言,雖然沒完整地聽過一場戲曲,但也感受到那種文化的感動,「要走出去,才能感受十三億人口所踏的地板,才能知道音樂市場的轉變,以及誰改變了它。」
      人前人後,他也常聽音樂,例如Eden Atwood或Allan Taylor的作品,他也會聽,是位愛音樂的CEO。但他笑說,搖滾或現代的歌曲,才是他那杯茶,他每次欣賞歌劇,很少能堅持聽完,「我喜歡德國歌劇之父華格納部份作品,也會聽歌劇的abstract(精華),但要聽完全場,需坐上多個小時,便很難。」
      企管達人 本報記者
      


■Sennheiser推出不少新產品,大賣時尚,與競爭對手一較高下。
■Sennheiser推出不少新產品,大賣時尚,與競爭對手一較高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