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制度措施 增加建造專才
建造業議會上周發表新一份《建造人力預測報告》,指出隨着香港的公私營工程投資持續高企,預計業界將出現日益嚴重的人手短缺。報告發表後,不少傳媒、業界及社會人士,將討論焦點放在應否加大和加快輸入外地建築人員。但其實根據報告預測,業界在中層技術人員,以至工地監督和專業人員的供應,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
當中專業人員的短缺情況現已相當嚴峻,包括筆者代表的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和園境專業。如政府與業界再不快速採取積極措施,不少界別的供求差異將升至兩成甚至更高,對各類建設項目的設計質素、工程質量、施工時間、成本造價和工業安全等,都可能造成影響。
多項建築人員供應短缺
筆者5、6年前已向政府提出有關問題,但若未不獲正視,便是部分官員遇難避事,只願就個別環節小修小補,未有針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和制度進行根本改革。總括而言有以下四大方面:
一·招標制度:政府近年已持續改進工務工程與顧問服務的招標制度,降低「價低者得」比重,但仍然過分着重投標者過往處理政府項目的經驗,較少考慮在私營市場同等經驗,慢慢變成不少政府工程及顧問合約,來來去去都只得幾家大企業中標,令部分優質的公司及中小企難以參與,整體人力資源未獲善用。另外,如政府項目增加,相關大企業因承接了更多政府合約,須從速增聘人手,就唯有高薪挖角,在供應有限下形成惡性循環。
政府應優化招標制度
因此,政府應進一步優化招標制度,包括在考慮投票者的能力方面,不應摒除非政府項目的資歷和經驗;效法某些海外地區做法,訂明有一定份額的工程及顧問合約可給予中小企;以及切勿因管理上的方便,而將多份合約不必要地捆綁招標,令中小企難以競投。讓業界百花齊放,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公司都有望健康發展,才會有更多青年人願意入行,更多年輕專業人士願意留低。
二·審批制度:政府已提出修例,希望精簡與發展、建設相關的法定程序;發展局亦在多年前展開簡化發展審批流程的工作,嘗試解決不同部門各自為政、審批繁複等問題。但不少業界人士反映,即使精簡了法規和行政程序,若負責執行的官員未有改變心態,經常將私營業界放在對立面,相關審批程序還是難以加快。
另外,不少官員只懂按本子辦事,不斷要求業界提供大量非常繁瑣重複,但實際作用有限的資料,例如建築圖則的說明、專業人員的資歷紀錄、地盤工人的當值更表等,導致專業人士的工作量及工時不必要的與日俱增,花上大量時間填表及撰寫文件,而並非專注於發揮專業和創意,令不少青年人卻步或轉行。
三·招聘及互認制度:私營建造業界多年來都有聘用來自不同地區的非本地培訓人才。隨着大陸與香港兩地不斷推進專業資格與資質互認,香港的業界公司聘用內地專才及畢業生,以至由設於內地的分公司直接協助處理香港的建設項目,情況愈趨普遍。
內地專業技術不下歐美
然而,特區政府與部分公營機構,對內地的人才、技術和標準仍有抗拒,無視內地近年的迅速發展,在部分建造領域的水平已不下於歐美。若政府能打破固有思想框框,更廣泛地承認內地的專業技術和標準,不但有助兩地人才互通互補,還可促進兩地的經濟及城市發展融合。
大學宜增培訓本地建造人才
四·培訓制度:政府及私營市場都對建造專業求才若渴,但部分大學的相關專業及技術培訓資助學額卻沒有相應增加。筆者多年前已向當局反映,結果發展局推教育局、教育局推教資會、教資會則推說這是「大學自主」,令筆者與業界氣結。政府應參考增加醫護專業培訓學額的做法,指明相關大學須配合市場需求和政府政策,每年提供多少相關課程和學額,以培訓更多本地建造專才。
除了學額數目,其教授內容與師資也同樣重要。有業界反映,部分現有的大學課程內容與市場最新發展脫節,尤其是建築創新科技和數據管理方面。政府須正視有關問題,不能事事都「大學自主」及以香港為本位,要積極推動本地大學與私營業界和內地學術界合作,做到知識、課程及師資等也能互通互補,教學相長。
2023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