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指——躺平的韭菜不好割

  內地最近流行一個詞語叫「躺平」,指年輕人選擇少打工,只維持最低生活水平,不買樓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子,不做多餘消費。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欲望社會》也提出過,日本年輕人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被動的變得低欲望。工資低,物價高,他們拒絕像上一代那樣,負擔房貸及其他財務上的風險。經濟不明朗,朝不保夕,不想負一輩子的債,唯有消極地低欲望生活,以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日式低欲望和中國式躺平,好像很類似,但又難以想像,千禧以來經濟上此消彼長的兩個國家,怎麼會出現同樣的社會問題?
  深入點探討,得先從「躺平」一詞說起。它來自一篇網絡帖文《躺平即是正義》,作者已兩年多沒有工作,卻被傳統價值觀責難。他引用了幾個西方哲學典故,說明「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所以這個被名為「躺平主義」的「運動」,比被動的「低欲望」更有「思想」。
  此外它還是一種「消極反抗」。不想跪着,又站不起來,只好躺平,因為「躺平的韭菜不好割」。「割韭菜」原指股市裏大戶「收割」散户,也可引申到社會中升斗市民被大企業家剝削。若你只打散工,消費又少,自然便減少被「收割」,亦是對貧富懸殊的消極反抗。
  躺平了,還可避開「內卷」。內卷原是個社會學概念,但在內地它變成同行或同事間的非理性競爭,因僧多粥少所以付出更多以保飯碗,例如鬥加班至凌晨、賠錢搶定單等。
  香港這一代的年輕人甘心被割嗎?又願意躺平嗎?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