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天時的療法:天灸(一)|施卿卿博士

近來天氣酷熱,而到7月15就會進入一年之中最熱的三伏天。中醫在三伏天會開展一種特別的治療:天灸。

有不少人誤以為天灸是近年中醫創新的療法,其實並非如此。早在唐代名醫孫思邈的 《千金方》中就有記載,但因既往主要用於治療哮喘,故少為人知。最於善用天灸療法的當屬廣州中醫界,他們擴大了天灸的治療範圍並大力推廣。因此每年一到天灸之時,廣州的各家中醫院人山人滿,到處都是等候貼藥的巿民。

天灸之「天」字意指天時節氣,三伏天是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今年的初伏為7月15日,中伏為7月25日,末伏為8月14日。三九天則是以冬至當天作為一九,接下來每隔九天分別為二九、三九,為天氣最寒冷的時令。天灸之「灸」字則指用溫熱藥敷貼穴位後出現溫熱之感尤如艾灸。

至於為何要於三伏天貼藥,一是因為此時天地之間陽氣最盛。二是因為中醫認為「庚日」與「肺」在五行中都屬於「金」,三伏天正是肺經氣血運行最旺盛的時刻,所謂「同氣相求」,因此肺部的疾病在此時作治療的效果最好。至於為何天灸推廣至多種疾病?這是因為在中醫看來,鼻敏感、慢性咳嗽和哮喘一樣是屬於肺這個系統的疾病,腰痛、關節疼痛等很多其他疾病或與肺相關或與感受風寒濕邪有關。由於三伏天人體陽氣於體表最為旺盛,毛孔擴張,故使用溫熱藥物敷貼穴位最有利於將風寒濕氣及痰飲之邪驅出體外,因此可以起到防治那些在寒冷或潮濕季節容易發作的疾病,這也就是所謂的「冬病夏治」。至於三九天灸,可以說是「冬病冬治」了。

有的人把天灸當成一種補身的保健方法,這是對天灸的誤解。天灸的適應症是因感受風寒濕邪引致的反覆發作的哮喘、鼻敏感、慢性咳嗽、腰痛、關節疼痛、胃痛、經痛以及寒濕體質的人士。而對於一些巿民在感染新冠之後出現容易感冒、咳嗽的問題,天灸也是一種簡便的調理方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