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治療師責罵兒童事件 為什麼會出現情緒失控?

早前, 網上有傳治療師指罵幼童,甚至把她獨留在房間,事件曝光後治療師受到各界批評斥責,指責她的不專業,例如把孩子獨留在房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強硬的態度威迫孩子,間接灌輸強權價值觀等。

事實上,治療師與社會各界人士一樣承受着生活上或工作上大小不同的壓力,社會上有一些謬誤認為治療師能夠自行處理個人的日常事務,有效地控制情緒,較難失控。然而,這並非事實,治療師與大眾一樣同樣面對不同的壓力,亦與他人一樣有同等機會,需要得到其他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

另一方面,治療師的職責是讓人減輕創傷處理、負面情緒、為顧客建立正面的自我價值。長期而言,可能會出現同情心疲勞(compassion fatigue)——日復日、經常地聆聽他人的負面經歷,導致自己有二次創傷(secondary traumatisation ),當幫助他人處理負面情緒時,基於同理心,有可能會把創傷附加到自己的情感和身體上,最壞的情況可能導致情緒失控甚或出現情緒病,就如上述事件。

到底治療師有什麼方法可以疏導自己的情緒呢?首先,每個治療師都需要另一個治療師幫助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另一個較簡單的方法是每天進行深呼吸的動作和經常微笑,研究顯示深呼吸和笑容能夠降低壓力荷爾蒙的活躍程度。其次,可以多走動,特別是在充滿自然環境的街道上慢慢行走和欣賞身邊的植物花花草草,也能紓緩情緒。

上述的不幸事件是否正正反映香港對治療師的支持是不足?是否每一位治療師背後都有心理學家或其他治療師的幫助?我們是否也忽略了我們也有責任照顧治療師的情緒?與其指責該位治療師,倒不如檢討制度上的不足,以及想出有什麼可行、有效的方法可避免此事再度發生,以免重蹈覆轍。

劉英健博士是一位英國特許心理學家,也是香港心理學協會的創會會長。

References

Kunz, M., Prkachin, K., & Lautenbacher, S. (2013). Smiling in pain: explorations of its social motives. Pain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3, 128093. https://doi.org/10.1155/2013/128093

Ma, X., Yue, Z. Q., Gong, Z. Q., Zhang, H., Duan, N. Y., Shi, Y. T., Wei, G. X., & Li, Y. F. (2017). The Effect of Diaphragmatic Breathing on Attention, Negative Affect and Stress in Healthy Adul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874.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7.00874

Potter, P., Deshields, T., Divanbeigi, J., Berger, J., Cipriano, D., Norris, L., & Olsen, S. (2010). Compassion Fatigue and Burnout. Clinical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 14(5).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817872-0.00007-0

Rauvola, R. S., Vega, D. M., & Lavigne, K. N. (2019). Compassion fatigue,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and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 qualit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Occupational Health Science, 3(3), 297-336.  https://doi.org/10.1007/s41542-019-00045-1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