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震驚!刺身非日本人發明?蘇軾食到有眼疾?曹植 李白 杜甫都係粉絲

今晚食乜嘢?不如食日本嘢啦。好呀!我最鍾意食日本刺身,三文魚、吞拿魚、油甘魚……仲有海膽、甜蝦、帆立貝,統統我都要食。得得得,冇問題,不過企定先,聽清楚,以下介紹嘅刺身起源故事,聽完我驚你會崩潰呀!

日本刺身,矜貴又好食,係香港人嘅頭號至愛。

刺身其實點解?
刺身,日本語係さしみ,音讀出嚟係Sashimi,呢個人人都識啦。刺身其實係日本人對切片生肉嘅稱呼,唔單止係魚肉,牛肉、馬肉都可以做刺身。刺身一詞,其實始於日本室町時代,「刺」嘅意思係切成薄片,「身」嘅意思就係「肉」,所以刺身就係切成薄片嘅肉。不過亦有人講,「刺身」其實係一種識別方法,因為日本人劏魚去皮後,難以辨別係乜嘢魚,所以用竹籤將細細塊魚皮刺喺魚片上以資識別,呢種方法稱為「刺身」。亦有一種講法,係刺身其實係日語「刀」(Tachimi)嘅轉音,因為切魚講究刀章,所以用上乘刀工切出嚟嘅魚生就叫做刺身。

刀章高與低,直接影響刺身的質素。

周朝已經出現魚生
無論起源係乜,日本人的確將刺身做到出神入化,兼且發揚光大,甚至變成國食。但係勁還勁,講到歷史源流,原來魚生呢味嘢,又係嚟自我哋偉大嘅中國。係呀!中國人,一早就食魚生。魚生,我哋稱為「膾」,又作「鱠」。膾字最初嘅意思,係指切細嘅生肉。《漢書·東方朔傳》就有記載:「生肉為膾。」《禮記·內則》都有寫:「肉腥細者為膾。」咁到底中國人幾時開始食膾?原來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產於周宣王五年嘅出土青銅器「兮甲盤」就有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迎擊獫狁打勝仗,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就係燒水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都記載咗呢件事:「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膾鯉」就係生鯉魚生囉。後來孔子成日講嘅:「膾炙人口」、「膾不厭細」,個膾字就係指魚生。

薄切嘅魚生,品嘗到魚嘅鮮美,係最上等嘅料理。

曹植李白杜甫都食
不過古代中國人食魚生,同現代日本人唔同。中國人愛以淡水魚做魚生。鱸魚、鯽魚、鯉魚呢啲都係上品。七步成詩嘅曹植,就係魚生粉絲。佢喺《名都篇》入面話:「膾鯉臇胎蝦」,即係話食鯉魚魚生要蘸小蝦醬先至正!真係奄尖。食魚生嘅風氣,一直去到唐代,仍然處於高峰。詩仙李白,就多次喺詩中提及食魚生嘅奧妙:「雙鰓呀呷鰭鬣張,蹳剌銀盤欲飛去。呼兒拂几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為君下箸一餐飽,醉著金鞍上馬歸。」佢嘅同行詩聖杜甫都唔執輸,都寫咗:「鮮鯽銀絲膾,相芹碧澗羹」嚟詠嘆自己食鯽魚魚生嘅樂趣。其他好似白居易、司馬光、歐陽修呢啲大文豪,個個都有為魚生賦詩,可見都係粉絲一班。

大文豪蘇軾,係魚生頭號粉絲,食到眼盲都要食。

蘇軾係超級粉絲

不過講到頭號粉絲,各大文豪都比唔上宋朝蘇東坡。佢係吃貨人人皆知,不過佢係魚生超級頭號大粉絲,大家就未必知道。蘇東坡寫過關於魚生嘅詩詞,現存有十三首,好似《將之湖州戲贈莘老》中,就有一句:「吳兒膾縷薄欲飛」,就係指湖州嘅魚生切得夠薄夠靚。不過,蘇東坡食嘅係淡水魚,而淡水魚其實好多寄生蟲,生食係非常危險,奈何當時嘅醫學水平,並未發展到顯微鏡呢樣嘢,喺唔知情嘅情況下,蘇東坡因為狂食魚生食到患上眼疾。本來呢個病,係唔可以再食魚生嘅,但身為吃貨嘅蘇軾,又點會咁易妥協?佢仲寫文話:「餘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餘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子為口,彼與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意思即係:「食魚生對唔住我對眼,但唔食魚生又對唔住我個嘴,咁我點可以厚此薄彼呢?」你話一個人為食到咁,真係有乜解究呢。不過大家唔使驚,而家日本人食嘅魚生,大部分都係海魚,絕少用淡水魚,而且超級講究衛生,食魚生不單唔使再擔心食到眼盲,仲係一種高級貴價享受。先生小姐,今晚食乜嘢?不如食刺身吖!

更多文章